第739章
天黑的早,十月的江城风一吹,就带了股冷意。
研究所后面的老厂房里,刘长河撸着袖子在炉膛口蹲着,嘴里叼着根劈柴。脸上糊了两道黑灰,一身蓝布工装套的结实,看着像是从打铁铺里出来的。
“都快点啊,火砖对接缝别有空,昨天我刚试了小样,风一钻进来就烧不起来!”
李城燃在一边抬着炉胆,憋的满脸通红:“你小子说的轻巧,这玩意儿一个人能抬的动才怪了。。。。。。快!下面垫块瓦片!”
温瑾瑜站在厂房门口,双手插兜,看了三分钟,开口问道:“点了吗?”
“快了!”刘长河吆喝一声,拿起那根老竹杆往炉胆里一捅,“我点火了啊!”
他把干草引子丢进去,另一只手拎着一个铁皮壶,小心翼翼地滴了几滴松油,再把点燃的火柴啪地一声搓着。
轰的一下,火苗就窜了上来。
那火没直接往外蹿,而是沿着炉膛弯进去,透过简陋的观察口还能看到里面烧的通红。
刘长河眼睛都不眨一下地盯着,隔了十几秒,后头连着的烟囱忽然“哐”一声,把废气冲出去了。
炉子通了。
整个厂房先是静了两秒,紧接着李城燃放下炉胆,咧着嘴乐了:“行了!这玩意真烧起来了!”
刘长河连连点头:“我说吧!就咱这个烟道,昨天我专门请老王炉匠来量过,三度拐弯,保温、抽烟、节柴全在一块儿了!”
有人鼓掌,有人直呼牛逼。
温瑾瑜朝屋里走了一步,拍了拍炉胆的铁皮:“温度够吗?”
刘长河立马说:“够!这边是铁皮测试壶,水刚刚倒进去已经冒热气了,不出两分钟就能烧开!”
话音刚落,旁边的小水壶就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
张玉兰惊讶的不行:“这么快?我妈那口炉子烧一壶水的半小时!”
刘长河像是听见夸奖,眼珠一转:“温姐,我建议咱们明儿就搞个对比测试,把咱这个新炉子和农户家老式炉子放一块烧,时间、柴火用量都记清楚。让他们自己看效果!”
温瑾瑜点了点头:“你这提议不错。”
她扫了一圈,“明天我请老冯来写一封公函,贴大门口,说咱们这边有成果展示,凡是街道、供销社、合作社、农机厂有兴趣的,全都可以派人来看。”
李城燃站在一边,拿铁钳敲了敲炉子:“这下观察组的人该闭嘴了吧?”
温瑾瑜却说:“他们闭不闭嘴我不管,但咱们嘴不能软,手不能停,账不能糊。”
李城燃点点头,嘴里低声念了一句:“有理。”
第二天一早,厂房门口摆了三口炉子。
左边那口,是街道上某户人家捐出来的传统土炉子,铁皮包边,全靠木柴死烧。烧水半小时还冒不出热汽,火候全靠感觉。
右边那口,是前两年供销社推广过的省柴炉,但因为炉胆太小、出气口设的高,老百姓根本用不惯,推广一年就没人再提。
中间,就是刘长河和李城燃昨晚鼓捣出来的这口“自制改良炉”。
底鼓大、炉胆长、烟道三弯,还有可拆式炉盖和独立抽风孔。
操作起来比烧水壶还快,关键一点,省柴。
张玉兰守在厂房门口登记,嘴里喊着:“各单位来人排好队,先验身份,再进棚内看演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