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燕小说

大燕小说>大清噬银黑洞的金钱美女局 > 第172章 李正清访粮农(第1页)

第172章 李正清访粮农(第1页)

江南的春汛刚过,田埂上的泥还软乎乎的,沾在草鞋上沉甸甸的。李正清把官轿打发回去时,特意让轿夫带话给钱庄伙计:“不用等我,我走村入户更方便。”布包里除了账本、笔墨和两块麦麸干粮,还塞了个巴掌大的铜制量斗——那是他从家里带来的,想实地看看粮农的收成缺口。

“哎哟!这不是钱塘钱庄的李掌柜吗?您这草鞋沾的泥,比我下田还多!”刚到西杨村村口,就见张老汉扛着把木柄开裂的锄头从田里出来,裤腿卷到膝盖,小腿上还沾着几片碎稻叶。以前吴世安当掌柜时,钱庄的人来村里要么坐轿,要么骑马,连田埂都不肯踩,更别说像李正清这样满身泥污了。

李正清赶紧迎上去,把布包里的麦麸干粮掰了大半递过去:“张大爷,您先垫垫肚子。我来就是想问问,大伙儿春耕贷款,到底难在哪儿?”

张老汉接过干粮,咬得“咯吱”响,嚼了两口才叹气:“难呐!去年我想贷20两买早稻种,找吴世安那厮,他斜着眼说‘小额贷款费力气,还不够我喝茶钱’,非要我拿家里那两亩薄田当抵押。我那田亩产才三石,哪值当抵押?最后没辙,跟邻村的周扒皮借了高利贷,一分八的月息,现在连本带利滚到35两,这季稻子收了都不够还!”

李正清蹲下身,掏出账本,用铅笔头在“小额贷款难”下面划了道粗线,又问:“那要是有不用抵押、利息低的贷款,您想贷多少?”

“20两就够!”张老汉眼睛亮了,指着自家那片泛着青的水田,“买种5两,雇人犁地8两,剩下7两留着防虫害,够了!”李正清赶紧在账本上记上“西杨村张老实:需20两,用途明细,无抵押需求”,字迹挤得满满当当,连账本边角的卷边都用上了。

正说着,就见个头发花白的老婆婆挎着破竹篮走过来,篮子里装着半篮蔫哒哒的马齿苋和荠菜,手里还攥着个缺了口的粗瓷碗。李正清赶紧上前扶她,指尖触到老婆婆的手腕,瘦得硌手:“阿婆,您这是去镇上换米?”

“换啥米哟,”老婆婆叹了口气,碗沿蹭了蹭衣角,“我家老头子肺痨犯了,想贷5两抓药,钱庄的小伙计说‘没地没房,贷啥款’,还把我赶出来了。这野菜煮煮,好歹能填肚子,药钱……只能再拖拖。”

李正清心里一揪,从怀里摸出5两银子——那是他这个月的俸禄,还没焐热。他把银子塞进老婆婆手里,又从布包里掏出个小纸包:“阿婆,这里面是我家传的治咳嗽的草药,您回去给大爷煮水喝。这银子不算贷款,等秋收了,您要是宽裕再还,不宽裕就当我帮您的。”

老婆婆攥着银子,手都在抖,眼泪滴在银子上,晕开一小片水渍:“李掌柜,您真是活菩萨!以前钱庄的人见了我们这些穷鬼,躲都躲不及……”

这时,村口的大槐树下围过来七八个粮农,有扛着锄头的,有抱着纺车的,还有个二十来岁的小伙子,手里牵着头瘦得皮包骨的老黄牛,是村里的王小二。他挤到前面,急着说:“李掌柜,我想贷25两买头壮实的耕牛!我家这老黄牛病了,犁不动地,可钱庄说‘25两太少,要贷就贷100两以上’,还说要拿这老黄牛当抵押——这牛都快死了,哪能当抵押啊!”

李正清摸了摸老黄牛的脖子,牛毛稀疏,骨头都能摸到。他掏出铜量斗,递给王小二:“你家有多少存粮?够吃到秋收吗?”王小二接过量斗,红了脸:“就剩两斗糙米了,还得掺着野菜吃,哪够啊!”李正清在账本上又添一笔:“西杨村王小二:需25两购耕牛,抵押要求不合理,存粮短缺。”

太阳快落山时,李正清己经走了西杨村、东河村、南塘村三个村子,草鞋上的泥结了层硬壳,长衫后背被汗浸湿,贴在身上凉飕飕的。账本记满了两页多,光详细的贷款需求案例就有23个,总结下来无非三个痛点:小额贷款不受理、抵押要求远超粮农能力、利息偷偷超朝廷规定,有的甚至还搭售劣质种子,不买就不给贷。

走到南塘村时,看见一群人围着个中年汉子,汉子叫刘老三,蹲在地上哭,身边插着块写着“卖地契”的木牌,木牌上的字被眼泪泡得发皱。李正清赶紧上前扶他:“大哥,您这地可是活命的根本,咋能卖?”

“不卖不行啊!”刘老三抹着眼泪,指着自家干裂的水田,“我想贷30两修水渠,不然这季稻子就得旱死!可钱庄说‘修水渠是官府的事,跟钱庄没关系’,不贷给我。我只能卖地,不然一家子都得饿死!”

李正清从布包里掏出账本,翻到空白页,把刘老三的地契内容抄了下来:“南塘村刘老三,两亩水田,亩产三石五斗。”然后他拍了拍刘老三的肩:“大哥,你别卖地!我是钱塘钱庄的李正清,你这情况我记下来了,我这就去整饬署申请,不仅要给你贷到款,还得是无息的!”

刘老三愣了愣,看着李正清账本上密密麻麻的字,突然跪下来:“李掌柜,您要是能帮我保住地,我刘老三这辈子都给您烧香!”

“快起来!”李正清赶紧扶他,“这是我该做的!钱庄本来就该帮着百姓过日子,不是只盯着有钱人的银子!”

天擦黑时,李正清才往回走。田埂上的蛙声此起彼伏,月光洒在泥路上,泛着淡淡的光。他掏出账本,借着月光补充:“粮农贷款多为5-50两小额,用途集中于种子(30%)、农具耕牛(40%)、水利治病(30%),普遍无贵重抵押,需简化流程、推行无息,否则易陷入高利贷陷阱……”笔尖没墨了,他就从布包里掏出块灶灰,沾了点口水调开,接着写。

回到钱庄时,伙计们都没睡,灶上还温着锅,见他回来,赶紧端上一碗加了姜片的热水:“掌柜的,您走了一天,肯定受凉了,这姜茶驱寒。”李正清接过碗,喝了一口,暖到心坎里。他没歇着,首接坐到书桌前,把账本摊开:“快拿张粗纸来,我要写调研申请,今晚就得改好,明天一早就送整饬署!”

伙计们看着他奋笔疾书的背影,台灯的光把他的影子投在墙上,账本旁边的铜量斗闪着光。有个小伙计小声说:“以前吴掌柜记账,只记银子多少,哪管百姓死活?李掌柜这才是真把咱们钱庄的‘本源服务’记在心里了!”

李正清写得很细,不仅列了23个粮农的具体需求,还算了笔账:江南粮农若能顺利贷到小额无息贷款,每亩至少多收半石稻子,今年江南漕粮就能多收十万石,既解了百姓燃眉之急,又帮朝廷补了军需缺口,是实打实的双赢。写到后半夜,他把申请折好,放进个油纸袋里,生怕被露水打湿。

第二天一早,李正清揣着申请,坐上去京城的马车。马车驶过高耸的城墙时,他掀开帘子,看着外面渐渐远去的江南田野,心里琢磨着:肃大人要是看到这些真真切切的案例,肯定会批的——毕竟,钱法改革的根,从来都在百姓的田埂上。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