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燕小说

大燕小说>天工宰执之熙朝风云 > 第103章 敦煌互市(第2页)

第103章 敦煌互市(第2页)

——河中央,新筑石桥以鲸油火盆照彻,火光与雪光交融,竟分不清哪是天光、哪是人光。

沈括捧一盏“玻璃火罐灯”上楼,笑道:“经略,今日第一笔交易己赚回本钱——火罐改灯,灯芯用宋纸、灯油用鲸油,一盏可照十步,比旧油灯省油三成。”

章衡接过灯,举向夜空。灯焰在风里摇曳,投出一圈淡金的光晕,光晕里仿佛浮现出更远的景象:

——君士坦丁堡的金顶,

——巴格达的圆城,

——地中海的帆影,

——汴京的早市……

灯火虽小,却同时映着东方的龙旗与西方的十字。

章衡轻声道:

“灯有两焰,一焰照商路,一焰照人心。商路可通万里,人心若不通,则万里亦塞。今日之敦煌,先通人心。”

风从黑河来,吹得灯焰微微倾斜,像在对更远的西方点头。——“当拂菻的烈焰与宋人的茶香在同一盏琉璃里相遇,河西走廊的夜空便被点燃成了第二种黄昏。”

敦煌互市开市的第三日,酉牌初过,日落便像一坛陈年的葡萄酒,从祁连山口的冰峰上倾泻而下,把整个黑河川原染成潋滟的赤铜色。

商队收市,人声渐歇,唯有驼铃在晚风中一声远似一声。敦煌新城北门内,一座临时搭起的波斯帐幕高挑灯球,帐外悬着两串风灯——一盏绘宋龙,一盏绘拂菻十字,灯罩皆用今日交易所得的玻璃火罐改制而成,火光透壁,照得雪地像铺了一层温暖的琥珀。

帐幕之内,沈括、李诫、回鹘公主阿勒屯、于阗王尉迟苏拉、拂菻使者米哈伊尔、塞尔柱副使阿姆尔围坐成半月。中央火盆上架着一只铜壶,壶里不是酒,而是今日新到的汴京“小龙团”茶。茶汤滚沸,水汽与玻璃火罐透出的玫瑰色焰光交融,竟在帐顶投出一朵不断开合的莲花幻影。

沈括以木夹取出六只薄胎青瓷盏,盏壁刻暗花“行商万里图”。

“诸位,”沈括用略带河西口音的官话说道,“今日互市第一笔大货,便是这三十只拂菻玻璃火罐。罐内希腊火虽利,却凶;若改作灯,可照十步而省油三升;若再改作茶炉,又可省薪一半。宋人善瓷,拂菻善玻璃,二者合一,便是利而不凶之物。”

说罢,他取过一只尚未改制的玻璃火罐,轻轻旋开锡焊封口。罐口立刻逸出一缕淡青烟,带着松脂与石脑油混合的刺鼻味。阿勒屯以丝巾掩鼻,尉迟苏拉却好奇地伸指蘸了一点残液,在指尖捻开,凑近火盆——

“蓬”地一声,幽蓝火苗窜起半尺高,惊得帐外护卫齐拔刀。

米哈伊尔大笑,用生硬的汉语解释:“此火遇水不灭,唯沙土可掩。若封于罐,以投石机抛射,便是攻城利器;若开一孔,置灯芯,便是长夜之友。”

李诫己从袖中抽出一卷《火器改灯图》,图上以细线绘出三种改制方案:

其一“行军灯”——罐体开三孔,上孔置灯芯,侧两孔通风,外罩铜丝网防碎;

其二“草原茶炉”——罐体横置,上开孔置茶壶,下开孔进风,以骆驼粪饼为薪;

其三“烽台信号罐”——罐体留一细颈,内装硝磺、雄黄、松香,点燃后烟色可分红、黄、白三色,昼夜皆可见。

阿姆尔以波斯文添注一行:“若再掺入乳香与龙涎,烟可首上三百尺而不散,海船亦可见。”

于是,汉、波斯、突厥三种文字并列,如三股丝线,将同一盏火罐的未来缝进了一张跨越万里的锦图。

茶香渐浓,米哈伊尔捧起瓷盏,轻啜一口,忽然以希腊语低吟:

“在君士坦丁堡的金色门廊下,也有一盏相似的灯——灯罩是紫色玻璃,内盛鲸脑油,灯火摇曳时,便映出圣索菲亚大教堂的穹顶,仿佛天堂的倒影。”

沈括听得入神,提笔在图边记下一行小字:“紫玻、鲸脑、穹顶影——可试。”

阿勒屯则讲起回鹘人的“夜行火”:

“我们在天山雪岭行商,最怕暴风雪。老辈人把羊脂塞进掏空的羊角,留一孔,点燃后插在驼鞍前,风再猛,火也不灭。羊角易裂,若能换此玻璃罐,驼队可多走三日夜路。”

尉迟苏拉最务实,拍着腰间玉斧道:

“于阗玉贵而易碎,若能在玻璃火罐外壁嵌一层薄玉护套,既防裂又添雅,一盏灯便可换半车玉料。”

帐内笑声未落,帐外忽传鼓声:敦煌城北烽台升起三股白烟——那是“玻璃火罐灯”第一次试燃成功的信号。火光透过烟柱,在夜空中绽开三朵巨大的灯花,照得方圆十里皆如白昼。当夜,敦煌城北“河西火作院”灯火通明。院内分三棚:

东棚为宋匠,主烧瓷胚;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