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二十日下午,围城港领导小组召开第二次全体会议,会议议题只有三个字:
定盘子。
围城港由于特殊的军企合一机制,历来在资产、资金等管理方面非常严格,寻常企业两三个月才能完成的清产核资,围城港只花了不到一个月,账目也很清爽,没有通常国企惯有的乱七八糟的破事儿。
对此施若桐的解释是,一把手经济方面清爽,整个单位的账目就清爽。
接下来需要大半年甚至一年多时间履行的“三部曲”,围城港在金融专家薛立权的领导下又只花了四十天左右便全部结束,即:
一、界定企业产权。国有资产负有多重财产权利,结构复杂,容易成为纠纷乃至日后翻旧账的源头,因此要依法划分财产所有权和经营权、使用权等产权归属,明确各类产权主体权利、范围及管理权限的法律行为,具体地说就是哪些资产归属国家,哪些资产归属于个别主体。
二、资产评估。由资产评估机构遵循法定标准和程序,科学的对港口资产现值进行评定和估算,并以报告形式予以确认,范围包括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等等,须经申请立项、资产清查、评定估算和验证确认等几个步骤。
三、财务审计。聘请具有法定资格的第三方会计师事务所对港口前三年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和损益进行审计,最终出具的报告具有法律效应,这一步实际上已在清产核资期间同步进行,无非拿界定产权后的资产评估结果重新套算了一遍。
虽说有些打擦边球的意思,的确节省了起码三分之一时间和精力。
总盘子定下来并经京都、军部、省委省正府各层各级审查审批同意后,围城港正式进入改制程序,也就是领导小组第二次全体会议的主题。
第一次全体会议确立改制方向、原则、组织架构;第二次全体会议则要奠定改制的基调,怎么改,改到什么程度;等到第三次全体会议就是坐下来商定董事会、经营层构成和组建具体事项,之后随着第一次股东大会正式召开,改制领导小组就结束其使命而解散。
第一项议题是资产管理委员会主任谢小玉提出的,围城港股权设置采用哪种模式?
此前资产评估和财务审计认定省国资委(包含军部无偿划拨部分)在总资产中所占比例是76%,据此面临三个选项:
混合改制,如赤浥港那样通过增发新股和转让老股双管齐下,引入大批民营资本入驻,主动将国有股比例降到50%以下,形成多元股权结构。
引入战略投资者,如国内几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均主动与国际大资本合作,省属国企则选择行业龙头企业或财务投资者以优化治理结构。
分拆业务,如将物流业务从港口分拆出去单独组建自负盈亏的企业,这样便能主动降低国有资产在总资产当中的权重。
哪种选项更好,从各地各行业国企改制进程来看都有利有弊,目前来说并没有标准答案。
身边例子便是赤浥港混合改制,董事会充斥着各路资本斗得刀光剑影,变得法子侵吞、转运优质资产,掏空港口家底,经营层为了完成董事会下达的效益目标片面追求短期效应,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根本没有长远的、前瞻的、综合性规划蓝图。
引入战略投资者也有问题,如某国有商业银行与华尔街著名基金合作,上市后股票涨了两倍后获利出手,套牢内地众多投资者,至今都令人耿耿于怀,而且战略投资者一旦动了鹊巢鸠占的主意,结果将是灾难性。
分拆业务在北方部分港口有过先例,带来的是钟纪委介入,查处出一连串大案要案,因为分拆出去的都是优质资产,估价本身应该高于平均值,经营方面更是躺赢,所以呢……所以哪些人能够吃下那些分拆业务?答案尽在不言中。
况且分拆的往往都代表国企核心竞争力,支柱脊梁一抽还玩什么市场化?
谢小玉移交讨论的议题不落痕迹地抹去了分拆业务可能性,选项集中在混合改制或引入战略投资者两种形式。
“以上方案请领导们审议。”谢小玉结束了汇报发言。
所有目光都聚焦到坐在中间的四位领导,本来应该五位但兼任组长的谢芷言已调离朝明,这块工作暂时没人接手,故而第一副组长唐武功临时主持会议,此外还有市长蓝京、围城港主任施若桐、副省长夏亚春。
尽管外围还坐了省正府乔秘书长、省直相关部门一把手以及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辖三个专业委员密密麻麻几十号人,真正有话语权的就中间这四位。
唐武功沉吟片刻,沉稳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