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燕小说

大燕小说>俗仙 > 315是天妖易脉法罢(第2页)

315是天妖易脉法罢(第2页)

它们共同组成一句话:

>“我们等这一天,等了一千年。”

李昭双膝跪地,泪流满面。

他知道,这不是神迹,而是历史的重量压上了他的肩。

次日清晨,新帝登基大典如期举行。百官列班,万民围观。当司礼官高呼“宣读先帝遗诏”时,李昭却抬手制止。

“今日不宣遗诏,”他朗声道,“今日,朕要宣读一份来自百姓的信。”

全场哗然。

他展开那道密诏,一字一句念出。每念一句,天空便亮一分。念到“开放所有典籍”时,紫微星突然大放光明;念到“女子亦可科举”时,长安城内外数千闺阁之窗同时打开,无数女子捧书而出,立于庭院诵读。

待他念完最后一句,整座皇城的地砖缝隙中竟钻出青草,草叶上浮现细小文字,全是历代被禁的诗文片段。御花园中的古柏也悄然开花,花瓣落地成字,拼出两个大字:

>**自由**

就在这万众震惊之际,启知楼第七层忽然传出一声清越鸣响,如同琴弦初拨。那倒生之树最顶端的新枝缓缓舒展,结出一枚果实。果实通体透明,内里浮动着一篇短文,只有九个字:

>**字为人根,文即天命。**

此果成熟不过片刻,便自行脱落,乘风而去。它飞越江河,掠过城镇,最终落在西南一处偏远山村的小学堂中。

那日,正有一位盲童在老师指导下,第一次独立写出自己的名字。

他写得很慢,指尖因紧张而微微发抖。但他坚持没有求助,一笔一划,终于完成。

当他用手抚摸那凸起的盲文时,脸上绽开笑容:“老师,我写的是‘吴小禾’,对吗?”

老师含泪点头:“对,一个不少。”

就在此时,那枚果实从天而降,悬停在他头顶,缓缓裂开。其中的文字飞出,融入教室四壁。刹那间,原本斑驳的土墙变得光滑如镜,上面浮现出密密麻麻的盲文,竟是整部《正心经》的盲文版,且每一行都配有语音注解??那是三百年前一位失传的盲文大师所创的“声纹刻法”,早已湮灭于史。

孩子们欢呼起来。这是他们第一次拥有属于自己的经典。

而更远的地方,西域冰窟中的“心言木”也在发生变化。它的叶片不再只是记录过往,而是开始预示未来。有人看见一片叶子上写着:

>“十年后,东海将现浮岛书院,由渔家女主持,讲授‘海中文法’。”

另一片叶则显示:

>“百年后,朝廷将设‘俗仙院’,专录平民著述,列为国学正统。”

甚至有一片叶上只有一句话:

>“两千年后,人类登陆星辰,第一块碑文将是:‘我们学会了写字。’”

守树的道士惊问:“这树,莫非通了天机?”

一位路过的老樵夫笑道:“哪有什么天机?不过是人心想得多了,自然就成了命。”

这话传到南方书院联盟,一位年轻学者听后沉思良久,提笔写下一篇《俗仙论》:

>“世人谓仙者,腾云驾雾,餐风饮露。然今观之,真仙不在九霄,而在人间烟火之中。彼等不求长生,唯愿他人识字;不炼金丹,只传一句真言。其力虽微,其志弥坚。一人执笔,百人响应;百人执笔,天地改色。此非神通,胜似神通。故曰:俗世之中,凡人执笔,即是仙道。”

此文一出,四方传诵。有人将其刻于石碑,立于启知楼前;有人绣于旗幡,悬于学堂梁上;更有商旅携往海外,译作番语,播撒异邦。

数年后,海上丝绸之路尽头,一座异国城池竟建起一座“汉字亭”,专供船员学习中文。亭中供奉三样东西:一支铅笔、一块盲文板、一页泛黄的《启知录》。

而在启知楼地下密室,苏挽晴留下的“镜心堂”仍在运转。一日,两名官员送来一本新编《大周文典?修订本》,声称已彻底清除“不当内容”,请镜心验证。

铜镜开启,光芒闪烁。镜中映出的并非当前版本,而是原始手稿。两相对照,触目惊心:

-“民为邦本”被删,改为“礼制为先”;

-“女子可仕”被抹,换成“妇德为重”;

-“抗暴义举”篡为“感恩王化”;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琴帝
唐家三少琴帝
...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