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燕小说

大燕小说>俗仙 > 314这破门派真是一天都不想呆了(第1页)

314这破门派真是一天都不想呆了(第1页)

一只巨掌从天而降,囚天困地,封虚锁空,抓住大荒神姥往地上一摔,一个浩大声音,响彻天宇:“绑了!”

陈乾六吃了一惊,心道;“大荒神姥跟我功力差不多,她抵挡不住一抓,我也差不多……”

围攻陈乾。。。

月圆之夜,启知楼顶的书写声又响了起来。

沙沙,沙沙……像是春蚕食叶,又似细雨落纸。那声音不高,却穿透了夜雾,顺着屋檐流淌而下,渗入泥土,唤醒沉睡在地脉中的文魂。归心坐在四楼诵读堂前,手中抚着一块温润的盲文板,嘴角微扬。他不必抬头,也能感知那支铅笔正在发光??不是用眼睛,而是心口那一片温热,在轻轻震颤。

“哥哥今天写的是什么?”有弟子轻声问他。

归心静听片刻,指尖缓缓描摹空中虚划的笔顺,忽而笑了:“是‘信’字。”

众人屏息。这一个字,曾被禁三十年。官府说:“民无恒产者,何来恒心?信,乃乱之始。”于是不许百姓通信、立契、署名。多少夫妻因一纸断绝音讯而老死不相往来,多少父子因无凭据而争田动刀。如今,“信”字竟从天降,自虚空中一笔一画落下,如种入人心。

忽然,东南方向传来钟鸣。

不是缄默钟??那是死寂之音,专噬文字;这是新铸的**启明钟**,由百城百姓捐铜熔炼而成,每一块铜片都刻着一个识字者的姓名。钟声清越悠远,响过七遍,正是启知楼开楼以来定下的规矩:每逢月圆,万民共读一刻。

刹那间,九州大地次第响应。

洛阳街头,挑灯夜读者合卷朗声;江南水乡,渔舟上孩童捧书吟诵;西北边关,戍卒在烽火台旁抄写家书;岭南深山,瑶寨老人教孙女写祖辈族谱。就连宫中,也有太监偷偷展开一张《千字文》残页,嘴唇翕动,不敢出声。

这一夜,天地为纸,人心作墨。

而在北境玄冥阁深处,那幅藏于寒冰石匣内的《文狱图卷》猛然震颤。黑气翻涌,图中原本空白的卷首竟自行浮现一行血字:“**人不可欺,文不可囚。**”守阁老道惊骇欲退,却发现双脚已被地面爬出的墨痕缠住??那是千千万万普通人写过的“我”字,密密麻麻,如藤蔓攀援,直扑图卷核心。

“不可能!”老道嘶吼,“此图乃七大宗门秘传,可令天下文字尽归虚妄!怎会被凡人笔迹侵染?!”

话音未落,图卷边缘已开始剥落。一片焦黄纸角飘起,上面写着某个村童的作业:“老师说我写的‘爱’字歪了。可妈妈说,她看得懂。”

那纸角飞出玄冥阁,乘风南去,最终落在启知楼顶,轻轻贴附在发光的铅笔尖上。整支笔嗡鸣一声,光芒骤盛,竟将半边夜空照得通明。

十年过去。

启知楼已不只是楼宇,而成了活的象征。它会呼吸,会回应,会在风雨来临时自动展开千层屋檐,庇护前来避难的流亡书生;也会在大旱之年,从地基深处涌出清泉,泉面浮现出劝农诗句,随波荡漾,人人可读。

但真正的风暴,才刚刚开始。

朝廷虽颁《全民学令》,可暗中仍有权臣不甘。他们组建“正言司”,以“肃清异端”为名,四处搜查所谓“悖逆文本”。一本记录女子求学经历的《巾帼录》,被指“惑乱纲常”;一首描写佃户辛劳的诗稿,被判“煽动怨望”。更有甚者,竟有官员提议重修《圣训集》,删去“民为邦本”一句,改为“礼制为先”。

消息传出,举国哗然。

归心召集各地盲文教习,在启知楼设“无声讲坛”。百余名盲者围坐一圈,不用口述,只以指尖在特制木板上刻字交流。一夜之间,他们合力完成一部《字狱志》,详录百年来因识字而遭迫害者姓名、籍贯、死因。全书共十三卷,最后一卷空白,仅题八字:

>**待续之人,请执笔。**

这部书被装入青铜匣,由传灯队护送南下,欲送往南方书院联盟。途中遭遇正言司伏击,三十七名护卫战死,灯笼尽灭。就在敌人准备焚毁书匣时,天降暴雨。雨水打湿封印,竟使匣外铭文逐一亮起??那是三百年前一位殉道儒生临终所书:“言不可禁,理不可掩。”

雷光劈下,正中火堆。火焰非但未燃,反而倒卷回扑,将几名执令官裹入烈焰。人们后来发现,他们的铠甲内侧,竟浮现出从未学过的字句,全是受害者临终遗言。

此事震动朝野。

皇帝召集群臣议事,问:“若民心皆通文墨,朕如何御之?”

宰相跪奏:“昔以力压,今以智导。不如顺势设‘俗文学馆’,收编民间著述,加以删改润色,使其归于正统。”

帝允。

于是朝廷广发榜文,征召“贤才”编修《大周文典》。表面尊崇民间智慧,实则派密探混入各地书坊,篡改原文,抹去抗争痕迹,将“抗暴”改为“感恩”,把“觉醒”曲解为“蒙恩开化”。

启知楼察觉异动。

苏挽晴虽已年逾古稀,仍亲自主持辨伪。她在五楼女子讲经台设立“镜心堂”,专供各地送来可疑版本比对。只需将两本书并列置于铜镜之前,若有改动,镜中便会浮现原文字迹,如血痕斑驳。

“他们在偷我们的记忆。”她说,声音冷如寒泉。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