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燕小说

大燕小说>六年后,我携四个幼崽炸翻前夫家 > 第2677章 不会看到不该看的吧(第2页)

第2677章 不会看到不该看的吧(第2页)

东京街头,一位上班族突然停下脚步,耳边响起稚嫩歌声。他怔住,泪水毫无预兆地滑落??那是他十五年前流产的妻子曾哼过的调子。

巴黎地铁站,盲女琴师的手指在琴弦上顿住。她虽看不见,却清晰“感觉”到有个小女孩坐在她脚边,轻轻拍着手打节拍。

纽约医院产房内,一名新生儿睁开眼的第一秒,竟对着空气笑了,嘴里发出模糊音节:“爸……爸……”

这一幕幕被监控记录、被直播捕捉、被社交媒体疯狂转发。短短十二小时内,“#听见他们了#”成为全球热搜第一。

联合国紧急召开第二次特别会议。沈砚站在全息投影前,面对各国代表,宣布启动“回响协议”v5。0??开放共感共生体登记系统的公众访问权限,并允许自愿家庭参与“双向唤醒计划”。

“我们不再被动接收信号。”他说,“我们要主动呼唤他们回家。”

首批报名者超过百万。政府联合科研机构设立“桥梁评估中心”,对申请家庭进行心理、神经及基因匹配测试。结果令人震惊:平均每三个家庭中,就有一个体内存在无法解释的额外脑波活动或微量异源DNA片段。

更不可思议的是,许多孩子在测试过程中突然开口说话,说出陌生语言、提起从未经历过的往事,甚至准确描述出某位陌生人的人生细节。

一名德国男孩指着电视新闻里的战地记者说:“那是我哥哥。他在阿富汗被炸断腿那天,我正躲在教室桌子底下。”

而那位记者,确有一位失踪多年的弟弟,死于校园枪击案,年仅八岁。

一对中国夫妇带着五岁女儿去做检测,仪器刚启动,小女孩便抬头问:“你们是不是把我姐姐忘了?她在冰箱上面贴了张纸条,写着‘别吃第三格的蛋糕’。”

父母浑身发抖??他们确实有个夭折的大女儿,最喜欢藏零食,习惯把提醒条贴在冰箱顶。

舆论彻底逆转。曾经质疑“灵魂入侵”的声音逐渐沉默。教堂开始举行“双名洗礼仪式”,为婴儿同时命名现世之名与前世之名;学校开设“共感教育课”,教孩子们如何与体内另一位意识和平共处;音乐家创作《未降生者安魂曲》,在全球巡演时引发集体泪崩潮。

然而,平静之下暗流涌动。

某夜,林语接到匿名来电,只有沙哑录音:“你们打开了不该开的门……他们不是回来,是夺舍。”

她追查信号源头,发现来自一座废弃精神病院。深入调查后得知,该院曾在九十年代秘密收容一批“异常儿童”??他们从小声称能看到“另一个自己”,并表现出极端情绪波动。当时的医学界认定这是严重精神分裂症,采取强制电击与药物压制,最终导致多人脑损伤或死亡。

“那些孩子不是疯了。”林曦翻阅档案后脸色苍白,“他们是最早的共感共生体雏形。但他们没等到理解,就被当作怪物消灭了。”

林语沉默良久,最终决定公开这段历史。她在国际共感大会上播放那段录音,并展示当年受害儿童的照片与日记摘录。会场一片死寂,随后爆发出雷鸣般掌声。

“我们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她说,“接纳不等于盲目,保护也不等于恐惧。真正的爱,是允许两个灵魂在同一具身体里,各自完整地活着。”

大会通过决议,成立“共感人权委员会”,追授已故异常儿童“先驱者”称号,并为所有现存共生体提供法律身份保障。

就在局势趋于明朗之际,一件意外发生。

云南那名能描绘战地护士画面的盲童,在一次深度冥想中突然昏迷。送医后,脑扫描显示其大脑皮层出现剧烈冲突波??两个意识正在争夺主导权。

专家团队紧急介入,却发现问题根源并非排斥,而是**思念太过强烈**。那位百年前的护士灵魂,因长期压抑情感,在接触到现代医疗环境后,误以为战争结束、亲人团聚,激动之下试图完全掌控身体以“亲眼看看新世界”,却不料伤害了宿主孩童。

经过七十二小时抢救,双方意识终于达成平衡。孩子苏醒后第一句话是:“她说对不起,她太想回家了。”

此事敲响警钟。科学家们意识到,共感共生并非万能解决方案,它需要规则、边界与持续的心理疏导。于是,“双生园”增设“意识调解所”,培训专业“心灵中介师”,帮助内外两位灵魂建立沟通机制。

半年后,首部《共感共生生活指南》出版,畅销全球。书中写道:

>“你不是一个人。

>也许你体内住着一个从未降生的孩子,

>或是一位逝去的亲人,

>又或是一个跨越时空赶来赴约的灵魂。

>别怕陌生的声音,别拒绝对话的可能。

>因为真正的孤独,从来不是有两个灵魂共享一副身躯,

>而是明明有人深爱着你,你却始终不肯倾听。”

林语成了这本书的序言作者。她在结尾写下这样一段话:

>“那天夜里,我问小禾:‘如果你可以选择,你是想作为一个独立的存在重生,还是继续留在我们中间?’

>她笑着说:‘我已经重生了啊。每一次有人记得我的名字,每一次有人为我点亮一支蜡烛,每一次风吹起蓝裙子的角……那就是我的新生。’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