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燕小说

大燕小说>为变法,我视死如归 > 第246章 千年第一榜状元章衡(第2页)

第246章 千年第一榜状元章衡(第2页)

“相公是要以技化敌?”

“不是化敌。”王小仙望向南方,“是种种子。今日他们学锄头,明日就懒得举刀。”

腊月十五,辽国遣使回访。非为挑衅,而是请求观摩“火箭车”展示。使者乃耶律仁先之子耶律昭,年近三十,眉目间有其父沉稳之气。他抵汴京后直言:“家父临终言,宋有王公,如执炬行夜,万夫不敢逆光而视。今辽东饥荒频仍,牧马之地渐缩,若贵国肯售部分火器用于开矿凿渠,愿以战马五千匹交换。”

王小仙设宴款待,席间不谈军械,只论水利。他命人取出一幅巨图,乃黄河上游改道工程全貌,指着其中一段说道:“此处若筑坝分流,可灌田三万顷,然需炸山取道。我愿赠尔国‘轻爆药’十坛,专用于破岩,但须我匠人现场监督,且不得用于军事。”

耶律昭震惊:“相公竟肯助敌?”

“谁是敌?”王小仙笑问,“你父说我不敢伐辽,错了。我是不屑趁人之危。辽若亡于天灾,非我所愿;若败于内腐,亦非我功。真正的强盛,不在疆土,而在百姓能吃饱饭,孩子能上学堂。”

耶律昭归国前,私见宋玉,低声问:“王相公真的不怕我们学会这些技术后反过来打你们?”

宋玉答:“怕。但我们更怕闭门造车,自以为天下无敌。相公常说:‘利天下者,不惧授人以渔。’”

腊月廿三,小年。

汴京街头张灯结彩,家家煮糖糕、蒸年馍。王小仙却悄然离府,换布衣小帽,携一篮米面,走访城南贫巷。此处多为流民聚居,冬日苦寒,屋漏风雪。他逐一叩门,亲手递粮,遇病者则命随行医官诊治。

至一破屋前,闻内有孩童诵书声,清脆如铃。推门入内,只见母子二人蜷坐炕上,母亲织麻,八岁小儿捧半卷残书朗读:“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

王小仙轻问:“这书从何处来?”

妇人含泪道:“是去年赈灾时,一位白胡子官爷给的《惠民册》。我家男人死在修堤工地上,临走前说,让孩子读书,别再当睁眼瞎。”

王小仙心头剧震。那《惠民册》,是他亲自主持编撰,内容涵盖农时、药方、识字、算数,原本只想普及民间常识,没想到竟成了孤儿寡母的性命依托。

他蹲下身,抚摸孩子头顶:“你想当官吗?”

小儿摇头:“我想当匠人。娘说,修堤坝的叔叔们能让河水听话,比县太爷还厉害。”

王小仙笑了,眼角泛湿。他留下全部粮食,临行前对随从道:“明年春耕前,我要让每一户农家都有一本《惠民册》,每一村都有一名懂水利的‘劝农匠’。”

除夕夜,大雪复降。

皇宫举行家宴,赵顼特命王小仙坐于右首,赐酒三巡。席间乐声悠扬,舞姬翩跹,唯王小仙神色凝重。他反复摩挲袖中一封密信??兰州传来消息,阿骨打家人已接到“病重归省”的暗示,但女真内部已有察觉,其族叔完颜乌古乃正调兵封锁黑龙江渡口,意图截杀“逃质”。

他知此局凶险万分。若阿骨打死于归途,女真与宋盟约未成先裂;若成功脱身,则辽廷必震怒,或提前南侵。

宴至三更,忽报登州急讯:高丽水师在东海截获一艘契丹商船,查获大量宋制火药残渣及手绘震天炮草图,船上人员供认系辽国细作,奉命潜入泉州、明州等地收买叛匠。

赵顼拍案而起:“果有内鬼!”

王小仙却缓缓起身,向皇帝深深一揖:“臣请罪。”

满殿哗然。

“火器之术流传境外,虽非臣本意,然监管失察,责无可卸。请陛下降臣三级,罚俸三年,并准臣亲赴江南彻查此案。”

赵顼沉默良久,终叹:“卿何必代天下人受过?”

“因为我是变法之人。”王小仙声如洪钟,“新政所行,步步涉险,若每次出事都推诿下属,谁还敢追随?今日我担责,明日才有万人敢赴汤蹈火。”

正月初五,王小仙南下。

沿途所见,尽是新政痕迹:河道旁新筑的水车吱呀转动,碾坊磨面;驿站边多了铁皮包裹的“火眼桩”,顶端镶镜,可反射日光传讯;村口公告栏贴着《免税告示》,墨迹未干。

至扬州,他微服潜入市井,在一家铁匠铺前驻足。店主正打造一种新型犁铧,形制与朝廷推广图纸一致。王小仙假称农夫请教使用之法,店主笑道:“这犁好哇!省牛力不说,还能翻出深土里的盐碱。去年官府派人教我们做,还补贴五金钱。”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