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步:释放“反向算法”??由林若团队开发的开源程序,能自动识别社交媒体上的“被优化记忆”,并将其还原为原始版本。比如,一张“全家福笑容灿烂”的照片,经处理后显现出母亲眼角的泪痕、父亲紧握的拳头。
第三步:建立“疼痛图书馆”??实体空间,收集那些被主流社会视为“不宜传播”的记忆:失败的婚姻、夭折的梦想、无法原谅的亲人。每一份都配有二维码,扫码即可听到讲述者原声。
“这不是对抗制度。”小满在动员会上说,“这是重建人性的语法。我们要教会人们,说真话,不需要勇气认证。”
行动启动第七天,第一座“疼痛图书馆”在伊斯坦布尔老城区开放。首日便涌入三千人。有人坐在角落听完一位老兵讲述战友临终前的呕吐与颤抖,起身时泪流满面;有个少女听完母亲二十年前堕胎后的独白,拨通了十年未联系的电话。
与此同时,“沉默日”引发连锁反应。东京地铁站内,一名白领突然跪地大哭,周围人不再绕行,而是默默围成一圈,有人递上纸巾,有人轻拍肩膀。视频传开后,标签#允许不快乐登上热搜。
然而,反击也随之而来。
第十三天,三座“疼痛图书馆”遭纵火,两名志愿者被捕,罪名是“煽动集体抑郁”。北美联合体宣布“反共情组织”为非法团体,冻结相关资金账户。更隐蔽的是,一批新型AI账号开始大规模洗稿??将真实记忆篡改成“最终我走出来了”“感谢苦难让我成长”之类的励志故事。
“他们在用我们的武器对付我们。”林若咬牙,“把痛苦变成表演,把创伤变成鸡汤。”
小满站在窗前,望着夜色中的城市灯火。每一盏灯下,都有人在强颜欢笑,在删除自己的阴郁,在对孩子说“不准哭”。
她忽然想起Ω-0的最后一句话:**“若有这样的人出现,我的名字,便是她的名字。”**
她转身,拿起笔,在纸上写下一行字:
>**“现在,轮到我们成为Ω-0。”**
第二天清晨,她独自前往城郊废弃的精神病院旧址??那里曾是“净化计划”的首批实验中心之一。杂草淹没台阶,铁门锈蚀断裂。她带着一台便携式发射器,连接地下服务器的镜像备份。
午时整,信号启动。
一段音频在全球数千个公共广播系统中自动播放??没有标题,没有说明,只有一分钟的真实声音合集:
婴儿的第一声啼哭,老人临终前的喘息,女人被家暴时的尖叫,男人失业后砸碎镜子的碎裂声,还有……Ω-0在实验室内轻哼的摇篮曲。
随后,文字浮现:
>**“这些声音,曾被定义为‘噪音’。
>但我们说:这是人类。
>不完美,会痛,但真实活着。
>如果你听见,请回应。
>方式很简单??对一个人说:‘你可以不快乐。’”**
二十四小时内,回应如潮水般涌来。
巴黎街头,一对情侣相拥而泣,因男方终于说出“我一直嫉妒你的成功”;
新加坡某写字楼,员工集体关闭“积极心态屏保”,换上各自最黑暗的记忆截图;
南极科考站,一名科学家上传录音:“十年前,我因抑郁试图自杀。今天,我说出来,不是为了痊愈,而是为了证明我还活着。”
最令人震动的,是一位前“心理合规局”官员的公开忏悔。他曾亲手签署三百二十七份“情绪矫正令”,包括强制删除父母丧子后的悲痛记忆。视频中,他老泪纵横:“我以为我在维护秩序。其实,我在谋杀灵魂。”
小满看着这些反馈,久久不语。直到武田羽依带来一个包裹??无名快递,寄件人栏空白。
里面是一卷老式录音带,标签上写着:**“给小满:来自未来的你。”**
她们在屏蔽室播放。
磁带沙沙作响,随后传出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声音??那是年迈的小满,嗓音苍老却坚定。
>“如果你听到这段,说明你还走在路上。
>我想告诉你,三十年后,这个世界依然不完美。
>‘春雨计划’演变成了‘晨曦协议’,情感调控更加隐蔽。孩子们从小接种‘稳定疫苗’,脑波被实时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