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燕小说

大燕小说>1988从蔬菜大棚开始 > 第299章 几家欢喜(第3页)

第299章 几家欢喜(第3页)

当天下午,校友故事墙新增一块展板,贴上了这张讲座照片。下方附言由李哲亲笔书写:

>“改变世界的,从来不是伟人,而是那些坚持把一顿饭做好的凡人。”

夜深人静,李哲独自来到档案室。他打开“家庭餐桌档案库”的第一个抽屉,里面整齐存放着上千份手写问卷??每位学员入学时填写的“家人最爱吃的三道菜”。

他抽出一份,是岩温写的:

1。傣味舂鸡脚(奶奶牙口不好,喜欢软糯带劲)

2。芋头焖饭(妹妹最爱,总抢着刮锅巴)

3。清汤煮南瓜叶(爸爸生病时唯一吃得下的)

他又翻到另一份,刘桂芳的:

1。酸菜炖粉条(我爸喝酒后必吃,说解腻)

2。猪油渣拌饭(我妈劳累一天,就盼这口香)

3。冻梨茶(弟弟咳嗽,她每晚熬给他喝)

一纸一页,皆是牵挂。

他忽然意识到,这些看似平凡的菜肴,其实是无数家庭在困顿岁月里仅存的情感纽带。而他们所做的事,不过是把这些断裂的线,一根根重新接上。

三个月后,“种子教师计划”首批五十人完成进修,即将奔赴各地分校任教。临行前,李哲带他们登上新建的教学楼顶楼,在那面旗帜下举行宣誓仪式。

每人手持一盏煤油灯??那是早期学员夜间练习刀工时用过的老物件。

“我宣誓,”李哲领诵,“以技艺立身,以良知执教,不弃微光,不负薪火。无论身处何地,都将守护每一口热饭背后的尊严。”

灯光摇曳,映照在每一张年轻的脸上。远处,朝阳正缓缓升起,照亮了整片校园。

几天后,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发函,宣布“匠人学校”入选“全球减贫最佳实践案例”,并将作为典型模式向发展中国家推广。信中特别提到:“该项目证明,赋能个体掌握基本生存技能,是最可持续、最具人文关怀的扶贫路径。”

而在贵州山区的一间教室里,玉喃拉着老师的手,指着课本上的地图问:“老师,北京远吗?”

“很远呢,坐车要一天一夜。”

“那李老师叔叔会不会忘记我们?”

老师笑着摇头:“不会的。你看,每天中午给我们做饭的阿姨,就是他学生。她做的鱼,还是无刺的那种。”

玉喃咧嘴笑了,掏出一张折得整整齐齐的画纸。上面依旧是那个头顶光环的男人,手持大勺,身边围着一群孩子。这次,她用铅笔在旁边添了一行字:

>“他会一直看着我们长大。”

七号院的春天愈加深浓。沙枣树的花期已过,枝头开始结出细小的果实。操场上,新一期学员正在进行基础刀工考核,砧板声如春雨密落。

李哲走过廊下,听见两个学生低声交谈。

“你说,咱们以后真能开得起店吗?”

“你傻啊?没看绍兴那事儿?只要咱们不怂,就有万人撑腰。”

李哲嘴角微扬,没有停下脚步。他知道,真正的教育早已不在课堂之内。它藏在每一次面对压迫时的挺身而出,蕴于每一口传递温暖的饭菜之中。

锅已热,油正温,火候正好。

新的一天,又有无数人生,正被烟火温柔唤醒。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琴帝
唐家三少琴帝
...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