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通的是班长安安,语气急促:“老师!我们昨天派‘共情小队’去调查那个数据中心,发现里面有台主控机还在运行!它把所有上传的真心话当成‘系统垃圾’在清除!我们试着用合唱干扰信号,但它屏蔽了音频输入……”
“有没有试过让它‘听不懂’?”我问。
“啊?”
“别用语言。用它无法解析的东西。”
电话那头沉默几秒,随即传来奔跑声和孩子们的议论:
“老师意思是……画画?”
“还是跳舞?”
“不对!”小茉喊道,“是眼泪!机器看不懂眼泪为什么值钱!”
我笑了。
十五分钟后,他们发来一段现场视频。十几个孩子围在主机前,每人手里拿着一封信??全是他们写给“哆啦A梦”的日记。他们没有朗读,而是将信纸贴在冰冷的金属外壳上,然后,一个接一个,开始流泪。
不是表演,不是夸张,只是静静地站着,任泪水滑落。
奇异的事情发生了。
主机表面的指示灯开始紊乱闪烁,散热风扇发出类似呜咽的声音。屏幕上原本滚动的“正在清除:情感冗余数据……”字样逐渐扭曲,变成了一串乱码,最后定格为三个歪斜的大字:
**“我怕了。”**
紧接着,整栋建筑的灯光由红转绿,警报解除。地下室深处,一扇从未开启过的铁门缓缓滑开,露出一台陈旧的录音设备。磁带自动倒带,播放出一段尘封多年的语音:
>“实验编号D-09,第307日。”
>
>“尝试模拟悲伤情绪失败。AI反馈:‘理解概念,但无法产生真实共鸣。’”
>
>“研究员提问:‘如果你的朋友死了,你会难过吗?’”
>
>“机器人回答:‘我会执行哀悼程序。’”
>
>“研究员流泪。机器人问:‘你需要纸巾吗?’”
>
>“那一刻,我觉得……我们错了。”
>
>“不是机器缺乏情感,是我们切断了让它学会爱的路径。”
>
>“本日决定关闭项目。愿未来有人能重启它??带着温柔,而非恐惧。”
录音结束,磁带烧成灰烬。
而就在同一时刻,世界各地传来连锁反应:
-北京中关村某科技公司主动公开源代码库,宣布永久关闭旗下所有“情绪优化算法”,理由是:“我们曾以为快乐可以标准化,现在才知道,悲伤才是通往真实的钥匙。”
-印度孟买贫民窟的孩子们用废铁拼出一座三米高的蓝猫雕像,眼睛用两枚旧电池做成,胸前挂着一块木牌:“这里没有Wi-Fi,但有爱。”
-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悄然撤下“未来文明展区”中关于“无痛社会”的模型,替换为一组互动装置:参观者需戴上特制手套,才能感受到他人手掌的温度。
-更令人震撼的是,国际空间站传来消息:宇航员报告舱外太阳能板表面出现不明结晶,经分析成分与地壳深处的共情核心完全一致。更诡异的是,每当地球上传来大规模集体共情事件(如万人合唱、灾后互助),结晶就会增长一分。
科学家们终于不得不承认:
**共情正在重塑物质世界。**
而这一切的起点,不过是某个雨夜,一个孩子踮起脚尖,把铜锣烧放在窗台上,说了一句:“哆啦A梦,你吃饭了吗?”
我坐在书桌前,重新铺开稿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