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下旬,贺岁档正式拉开帷幕,《花木兰》率先上映。
小燕子号称票房毒药,却一直有片方用她,原因就是真有一定的粉丝支持,虽然支持力度有待商榷,但在女星中也颇为了得。
还是那句话,女明星不扛。。。
黄枝没有松开念真温软的小手,任由那稚嫩的五指攥着自己的拇指,仿佛他是这世界唯一可依的锚点。阳光透过纱帘洒在床沿,像一层薄金铺在昨夜未收起的绘本上??《小熊找真相》。那是杨容从云南带回来的儿童读物,讲一只小熊如何通过问“为什么”揭开森林谣言的源头。念真还不会说话,却总爱翻到最后一页,指着那句“我知道你怕黑,但我愿意陪你等天亮”。
手机又震了一下。是林晓发来的消息:“我提交了‘网络暴力受害者心理重建计划’的立项申请,用了你在口述史里提到的那个案例??那个被造谣‘出轨上司’而跳楼未遂的女孩。他们说材料太尖锐,可能通不过审批。”
黄枝盯着屏幕,指尖微颤。他知道她说的是谁。那个女孩叫陈婉,曾是某国企行政职员,因拒绝领导暧昧暗示遭报复性抹黑。她的私人聊天记录被PS成露骨对话,照片被打上马赛克配上“内部资源交易清单”标题,在各大平台疯传。她没死成,但从此住进了精神康复中心,整整两年不敢见人。
他回了一句:“把原始数据脱敏后附上,再加一段匿名访谈音频。如果他们觉得‘太尖锐’,那就说明更该做。”
发送后,他起身轻轻将念真抱进婴儿车,推到阳台。董萱正在厨房熬小米糊,听见动静探出头来:“今天怎么这么早醒了?”
“他梦见什么了。”黄枝轻声说,“一直在抓空气,像要抓住什么东西。”
董萱笑了笑,眼角还带着倦意。自从念真出生,她就没睡过整觉。但她不再憔悴,眼神里有了一种沉静的力量,像是终于从风暴中游到了岸边。“你说,他会记得这些吗?我们经历的一切?”
“不一定记得具体的事。”黄枝望着楼下小区花园里几个奔跑的孩子,“但他会记得安全感。就像我们小时候听父母讲故事,未必记住情节,却记住了声音里的温度。”
话音未落,门铃响了。开门的是于征,身后跟着一个戴眼镜的年轻男人,手里抱着一台笔记本电脑。
“这是李维。”于征介绍道,“前年‘AI换脸诈骗案’的吹哨人。他当时在一家深度伪造技术公司做算法工程师,发现客户名单里有三十多位女明星的名字,用途标注为‘情感操控素材生成’。”
黄枝怔住。他听说过这个案子,但从未见过当事人。新闻最后只说“涉事企业整改”,没人知道背后是谁冒着职业生涯终结的风险上传了证据包。
“你好。”李维声音很轻,却不躲闪,“我看了《真相之后》样片。我想……加入你们。”
客厅一时安静。念真在婴儿车里咿呀着伸手去够李维的眼镜框,逗得他笑了下,竟主动摘下来递过去。孩子咯咯笑着咬住镜腿,口水滴在金属边框上。
“他就这样打破我的心理防线。”李维自嘲地笑,“我原本以为自己只会和代码打交道,不会管人间是非。可当我看到有人用我写的模型生成虚假视频,用来毁掉别人的人生时……我觉得我不是程序员,我是共犯。”
黄枝沉默片刻,转身从书房取出那份八万字口述史打印稿,递给李维。“这里面有十七个像你一样的人。有的设计过自动刷评机器人,有的开发过性别对立话题推荐引擎,还有一个写了‘明星塌房情绪预测模型’。他们都曾以为自己只是完成KPI。”
李维翻了几页,手指停在一段话上:“‘我们训练AI学会愤怒,因为它比理性更容易变现。’”他苦笑,“这句话,是我老板在庆功宴上说的。”
那天下午,四人围坐在客厅,开始讨论一个新项目??“清源行动”。目标不是曝光某个企业或追责某个人,而是建立一套开源工具链,帮助普通人识别信息真伪:一键查证图片EXIF数据、追踪社交媒体传播路径、检测语音合成痕迹、分析账号行为模式是否异常。
“我们要做的不是审判者。”黄枝强调,“而是提供显微镜,让每个人都能看见信息背后的结构。”
李维点头:“我可以重构部分算法,做成轻量级APP。难点在于如何防止它被反向破解,用于对抗检测。”
“那就公开源码。”董萱突然开口,“让全世界的开发者一起维护。越透明,越安全。”
于征拍板:“我联系几家公益科技组织,看看能不能联合发起众筹。同时申请非营利机构资质。”
计划初具雏形时,已是傍晚。李维临走前蹲下身,认真地看着念真:“小朋友,等你长大,希望你上网的时候,不用先学会怀疑一切。”
孩子咧嘴一笑,吐了个泡泡。
几天后,“清源行动”官网悄然上线。首页是一行朴素文字:“真相不昂贵,只是需要耐心。”下方提供四个免费工具下载链接。不到二十四小时,访问量突破百万。大量用户反馈称已用其识破“某地发生地震”的假短视频、“某品牌奶粉致婴儿中毒”的拼接图文、“某官员受贿现场录音”的变声伪造文件。
与此同时,《沉默者的证词》销量飙升,出版社紧急加印。一位高中语文老师写信给黄枝,说她班上有学生读完书中陈婉的故事后,在作文里写道:“原来网暴不是‘大家都不喜欢她’,而是‘有人故意让我们恨她’。我以前转发过类似内容,现在想道歉,但不知道向谁。”
黄枝把这封信转给了教材编写组,建议纳入媒介素养课程案例库。
然而风暴也随之而来。
第三天清晨,黄枝打开微博,发现一夜之间冒出数百条攻击帖。标题耸动:“黄枝才是幕后操盘手!”“揭黑英雄竟是新情绪工厂创始人?”配图是他与李维在客厅讨论的照片,被裁剪成“密谋会议”模样,背景墙上投影的数据图也被标注为“操控舆论流量模型”。
更可怕的是,这些帖子并非来自水军账号,而是几位素有公信力的知识博主。其中一人甚至放出所谓“内部邮件截图”,声称“清源行动”实际受境外NGO资助,目的是“瓦解国内社交平台监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