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燕小说

大燕小说>我爹是崇祯?那我只好造反了 > 第四百三十四章 名副其实的海贼王 郑芝龙(第2页)

第四百三十四章 名副其实的海贼王 郑芝龙(第2页)

十月十五,第一轮清丈试点在顺天府展开。数百名经严格选拔的“度田使”携带标准量尺奔赴各县,逐村登记耕地面积、核查户籍人口。地主豪强起初百般阻挠,或藏匿契书,或贿赂官吏,甚至有乡绅纠集家丁围攻丈量队伍。

朱慈?闻讯,当即下令:“凡抗拒清丈者,视为藏匿军粮同罪,抄家流放;助纣为虐之胥吏,斩首示众。”并亲自撰文《均田辩》,刊印万册散发民间:“田不均,则税不公;税不公,则民不安;民不安,则国危矣。今日量一寸土,非夺尔产,乃还天下一个明白账。”

短短一月,顺天府新增纳税田亩十八万顷,相当于往年申报数的两倍有余。国库岁入预估可增白银三百余万两。

然而,代价也随之而来。

十一月初七,一名度田使在房山县遇刺身亡,尸体被悬于树上,胸口插着一把短剑,剑柄缠着写有“多管闲事”四字的布条。同日,京城多家酒楼茶肆流传谣言,说太子实为妖人转世,将来要“收尽天下良田归官,逼民皆为奴仆”。

朱慈?不动声色,反而在次日亲赴刑部大狱,提审一名被捕的地主幕僚。那人原是落第秀才,供述道:“小人受某御史指使,编写歌谣散布民间,只为阻止清丈……只求殿下开恩,饶我性命。”

“你可知编谣惑众,按新律当何罪?”朱慈?平静问道。

“斩……斩首。”

“不错。”他点头,“但你若肯供出幕后主使,且协助朝廷揭露真相,可免死,贬为苦役十年。”

那人痛哭叩首,当场招认:幕后策划者竟是内阁次辅钱谦益门生,意图借舆论压力迫使太子停止改革。

证据呈上,朱慈?沉默良久。钱谦益曾是他少年时授业恩师,如今却成为新政最大阻力之一。

当晚,他独坐书房,取出一封尘封已久的信笺??那是钱谦益亲笔所书,劝他“缓行激政,以保君臣和睦”。他盯着那熟悉的字迹,指尖微微颤抖,最终提起朱笔,在信纸空白处写下八个大字:“大道之行,不避亲师。”

次日早朝,他当众宣布解除钱谦益兼职,调其回翰林院修史,实则削去实权。诏书末尾写道:“朕不忍加罪于师,然国法高于私情。望先生暮年著书,能为后世留下一句真话。”

朝堂一片寂静。有人唏嘘,有人窃喜,更多人低头不语。

寒冬腊月,大地封冻。但在京南国民学堂的教室里,炉火正旺。孩子们齐声朗读《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窗外雪花纷飞,屋内书声琅琅。

朱慈?悄然走入,站在后排静静聆听。一个小女孩忽然抬头看见他,惊喜地喊了出来:“是太子殿下!”

全班起立行礼。他摆手示意坐下,温和问道:“你们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一名男孩举手答道:“意思是,老百姓最重要,国家其次,皇帝最不重要。”

众人哄笑。朱慈?也笑了,却认真地说:“说得对,也不全对。皇帝不重要,是因为他若不能保护百姓,就不配坐在那个位置上。可如果他愿意低下头来听民声、办实事,那他也可以变得重要。”

下课铃响,孩子们蜂拥而出。有个瘦弱的小乞丐蹲在校门口张望,怯生生地问守门老卒:“我能进去听课吗?我不花钱,就在窗外听着也行……”

老卒正要驱赶,朱慈?已走到门口。他蹲下身,平视孩子的眼睛:“你想读书?”

“想!”孩子用力点头,“我想知道为什么天会下雨,还想学会写自己的名字……”

“好。”朱慈?站起身,对随行官员道,“从今日起,国民学堂增设‘晨读班’,专收无籍孤儿与流浪儿,每日清晨授课一个时辰,免费提供粥食。”

回到宫中,他写下一段日记:“昨日梦见父皇站在紫禁城最高处,望着我说:‘你走得太远了。’我问他:‘若不远行,如何看见新路?’他沉默许久,终于点了点头,化作风而去。或许我不是合格的儿子,但我一定要做个合格的引路人。”

腊月廿三,小年。宫中照例举行祭灶仪式。朱慈?亲自奉上糖瓜,跪拜祷告:“灶王爷啊,您上天言好事,也请替我说一句实话:这人间苦难太多,儿已不能再等,只能一边破旧,一边立新。若有冲撞天地之处,罪责由我一人承担。”

祭罢起身,焦琏匆匆赶来:“殿下,蒙古新可汗遣使抵达,带来一份盟约草案,并附书一封,言愿与大明结为兄弟之邦,共抗建州残部,永不开战。”

朱慈?展信细读,唇角微扬:“好啊……终于等到这一天了。”

他提笔回复:“自古中华不拒四夷,但求同心。尔等若真心归附,非止兄弟,还可设‘参政院’,许蒙古贵族派员议事;边境互市,永不加税;子弟愿学者,可入国子监就读。惟有一条??不得劫掠边民,违者视同叛逆。”

使者归去那夜,朱慈?登上钟楼,眺望整座京城。万家灯火如星河倒映,远处城墙上的巡哨士兵披甲执戟,步履坚定。

他对身旁焦琏说:“你知道我现在最怕什么吗?不是敌人,不是叛乱,而是有一天,当我回头,发现身后没人跟着走了。”

焦琏低声答:“只要您还在往前走,总会有人跟上来。哪怕只有一个孩子,捧着一本书,踩着您的脚印。”

风停雪住,东方微明。新的一天正在来临。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