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说等不及了,今年边事加重,自春来便一直征兵不断,军中已有人铺路,便等我去了。”
薛枝笑笑,“自南北到隋,你的功绩怕是我记不了了。”
“来。”李佑郎伸杯,薛枝碰上,与巧文学的。
“我觉你应去的。”李佑郎忽然开口,薛枝看他一眼,又转过头去,“你们便在扬州,有何见不得的?”
“广大前程便在前方。”
“我只是……”薛枝停顿了一下,“说不上来,你知道么,四郎,我总觉得不应呆在此处的。”
“嗯?”
四郎扭头看他,薛枝回头,两相对视,“太轻了。”
“太轻了。”
他重复。
“这般过着,这般轻飘飘拿起笔,便是一人的一辈子,便是数百年的光阴,我该以何面目对待呢?”
他吃了一口酒。
四郎揣摩,问,“你是说,你不该这般执笔?”
“你……还配不上?”
薛枝笑了一声,“算是吧。”
“我这么个人,游手好闲的……”
余下的话淡了下去。
李佑郎也没追问,吃着酒。
世间真是怪事,有扬名的法子还不想用,诚惶诚恐,生怕轻了去。
是没做好准备么?
是觉太轻易了,不去珍惜么?
谁知?
“我还以为你为巧娘。”
话一出,身旁之人顿时低下头去,再起时脸上红红的,没说话。
少年啊,少年,你干么把话说得那么透彻?
让这个本就无声的夜更加沉静。
李佑郎仍一口一口吃着。
我又为何不去呢?
太重?
是也没做了准备?
这晚,一看便是个光线明亮,适合赶路的夜。
月光清澈,给人照清方向,于是便发现了,各有各的路要走。
眼前的岔路,下个林子的岔路,下条河的岔路,下座山的岔路。
总有一条。
要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