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场盛大的烟火表演。
烟花炸开的瞬间,火花四散飞溅。
人们会本能地认为是爆炸持续推动着碎片运动。
但事实上。
碎片在脱离爆炸中心后,不过是遵循惯性定律在运动。
所谓的加速只是初始动能的延续。
而减速则是空气阻力与引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宇宙的膨胀,或许就像这些飞散的火花。
大爆炸赋予时空结构初始推力。
之后的演化不过是遵循物理法则的惯性延续。
这个颠覆性的认知,可以瞬间解开了困扰学界多年的谜题。
为什么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呈现均匀分布和暗能量的密度看似恒定?
答案或许藏在最基础的假设里。
所有基本粒子在诞生之初本无质量。
也不存在所谓速度。
它们不过是宇宙初始扰动在量子场中的涟漪。
就像水面上的浮木,并非主动游动,而是被水流裹挟前行。
宇宙的命运早在大爆炸的瞬间就已写就。
那些看似无序的星系运动,物质分布。
不过是初始条件在物理法则下的必然演化。
而所谓的暗能量,或许根本不是某种神秘物质。
而是时空结构本身的记忆。
是宇宙诞生之初那场惊世骇俗的扰动,在百亿年间留下的回响。
沈骁瞳孔微缩。
“你的意思是,宇宙从大爆炸那刻起就像被按下播放键的全息投影,所有演化不过是预设程序的展开?”
他的声音带着难以掩饰的震颤。
这个颠覆认知的猜想彻底打破了传统宇宙学的框架。
“就像古文明用星图标记星座,我们眼中的'固定数值'不过是对现象的人为锚点。”
“举个例子。”
楚衍抓起一粒糖果丢进杯子里,浅褐液体泛起涟漪。
“假设这杯查是宇宙,糖果入水瞬间的震荡波就是大爆炸。”
“我们测量涟漪扩散的速度,计算糖块溶解的时间。”
“这些数值看似精确,实则是基于人类观测尺度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