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燕小说

大燕小说>重生七零:开局打猎养家,我把妻女宠上天 > 731期望的蓝图(第1页)

731期望的蓝图(第1页)

故事讲了一个又一个,直到棠棠的小脑袋一点一点,眼皮开始打架,最终握着妈妈的手指,呼吸变得均匀绵长,彻底睡熟了。

赵振国心中窃喜,机会来了!

他蹑手蹑脚地凑过去,屏住呼吸,动作轻柔得不能再轻柔,像拆弹专家一样,小心翼翼地将女儿环抱着妈妈的手臂挪开,然后托着她的小脑袋和屁股,试图将她抱起来。

谁知,他的手臂刚离开床面还不到十公分,棠棠的小眉头立刻就皱了起来,小嘴一瘪,喉咙里发出不满的“哼哼”声,眼看。。。。。。

雪后初霁,晨光如碎金洒在幼儿园崭新的红屋顶上。赵振国早早起床,特意换上了那件洗得发白却依旧笔挺的旧军装,扣子一颗颗系到最上面,像是要去赴一场庄严的仪式。王秀兰坐在床边看着他,嘴角含笑:“穿这么正式,孩子们可不敢靠近你了。”

“这不是普通课。”他轻声道,“是咱们青山村第一堂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启蒙课。我得让孩子们知道,讲台前站着的人,是认真的。”

小丫早已带着林晓和李强在教室里忙活开来。黑板上用彩色粉笔画着一棵从种子破土而出的大树,枝叶伸展,写着“我们的未来”四个字。桌椅按小组围成圆圈,每张桌上都摆着一个透明玻璃瓶,里面泡着不同阶段的稻种、菜籽和豆芽。窗台上还放着几盆刚冒尖的绿苗,是孩子们上周亲手种下的。

八点整,三十多个孩子穿着厚实棉袄,戴着毛线帽,在老师带领下列队走进教室。他们大多来自留守家庭,有的由爷爷奶奶送来,有的是双职工父母匆匆放下就赶去大棚上班。可此刻,一双双眼睛亮得像山间清泉,满是期待。

周文远拄着拐杖缓缓走上讲台,身后跟着两个小学生模样的孩子,手里捧着放大镜、温度计和一小袋土壤样本。“今天这节课,不念书,也不写字。”老人声音不大,却清晰有力,“我们要一起做三件事:看一粒土,摸一颗种,听一声根的声音。”

孩子们屏息凝神。

第一环节是“观察泥土”。每个小组分到一小盒从不同地块取来的土样??水田泥、旱地土、林下腐殖土、河滩沙土。周老引导他们用眼看、用手捻、用鼻闻。“你们说,土有没有味道?”一个小女孩举手:“有!我家菜园的土香香的,像晒过的被子。”周老笑了:“对,那是微生物在呼吸,是土地活着的气息。”

赵振国坐在后排,静静看着。他想起自己重生归来第一天,跪在田埂上抓起一把湿泥时那种近乎窒息的感动。那时他发誓,这一世不仅要吃饱穿暖,更要让这片土地重新焕发生机。如今,这把泥土正通过孩子们的手,传递出比粮食更珍贵的东西??认知与敬畏。

第二环节是“种子的力量”。李强拿出一组延时摄影视频投影在墙上:玉米胚根刺破种皮,向下扎进土壤;嫩芽顶开石块,迎着阳光弯曲生长。“你们觉得,是谁在推它向上?”李强问。

“太阳!”

“风!”

“妈妈说希望能让它长大!”

七嘴八舌中,一个瘦弱男孩低声说:“是它自己想活。”

全场安静了一瞬。

周老点点头:“说得对。每一粒种子都有自己的命,也有自己的志。就像你们,生在这里,不一定非要困在这里。走出去可以,回来也行。重要的是,别忘了自己是从哪片土里长出来的。”

第三环节叫“倾听大地”。孩子们戴上耳机,连接一台简易震动传感器,探头插进花盆土壤中。仪器将微弱的根系活动转化为音频信号。当一段轻微而持续的“沙沙”声传入耳中时,一个小女孩突然哭了:“我听见了!它在喝水!它在说话!”

那一刻,赵振国眼眶发热。他知道,这些声音普通人听不见,但只要有人愿意俯身贴近土地,用心去听,就能感受到生命最原始的搏动。

课后,孩子们围着赵振国要签名。他笑着掏出钢笔,在他们笔记本扉页写下一句话:“愿你如野草般坚韧,如春苗般向阳。”有个小男孩仰头问他:“赵爷爷,我以后能当科学家吗?我家穷,买不起书。”

“能。”赵振国蹲下来,直视他的眼睛,“咱们村马上要建‘青山儿童书屋’,第一批就捐五千本书。你要是爱看书,每周都能借。而且,将来考上大学,村里‘教育共济金’给你出学费。”

消息传开,村民议论纷纷。有人说赵书记太惯着孩子,也有人说这是长远之计。唯有王秀兰默默翻出箱底一对银镯子,托人带到县城典当行换了八百块钱,悄悄塞进基金会账户。她不说,也没人知道。

三天后,省电视台摄制组抵达青山村,准备拍摄《乡村振兴?人物志》专题片。导演原计划聚焦赵振国个人事迹,却被幼儿园课堂一幕深深打动,临时调整方案,决定以“教育之光”为主线。采访中,记者问他:“您认为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什么?”

赵振国望着窗外奔跑的孩子们,沉默片刻道:“不是修了多少路,盖了多少房,而是下一代有没有选择的权利。以前我们只能种地养家,现在我希望他们既能仰望星空,也能脚踩泥土。”

拍摄结束当晚,赵振国收到一封特殊来信。信封上没有署名,只盖着北京某重点中学的邮戳。打开一看,竟是多年前资助过的学生陈志远写的。他在信中说,当年靠“青山助学金”完成高中学业,现已被保送至农业大学生态专业,并志愿加入“乡村青年科技服务团”,希望毕业后回南岭参与智慧农业建设。末尾写道:

>“您曾告诉我,农民的孩子不该被大山困住。可我现在明白,真正的自由,是走出大山后,仍有勇气回来改变它。”

赵振国将信读了三遍,折好放进枕头底下。第二天清晨,他召集村委会班子,提出新一年三大工程:一是筹建“青山少年科学院”,联合高校资源开展农科兴趣班;二是推动村级光伏电站项目,实现集体经济绿色转型;三是启动“老屋新生”计划,改造闲置农房为返乡青年创业公寓。

决议通过后,施工随即展开。光伏板架设在废弃砖窑坡顶,银色阵列在冬日阳光下熠熠生辉;五栋危旧老宅被改造成带独立卫浴和网络接口的小型创客空间,租金仅为城市十分之一;而少年科学院首期招募令发布不到一周,报名人数突破两百,连邻村家长都骑车送孩子来听课。

然而,变革总会触动某些人的利益。

腊月十八,县里召开农业产业化推进会。赵振国作为典型代表发言完毕,一名外乡镇干部突然起身质问:“赵书记,您搞这么多名堂,资金从哪来?是不是挪用了扶贫款?听说你们村去年集体收入才一百二十万,今年光基建就花了近三百万,账目敢公开吗?”

话音未落,会场一片哗然。

赵振国神色不变,打开随身携带的平板电脑,调出“青山共享仓”运营数据:“我向组织保证,所有资金来源合法透明。其中一百五十万来自品牌溢价收益,六十万为社会资本合作投资,剩余用于贷款质押的仓储农产品市值超四百万。这是我们近三年收支明细表,请各位随时查阅。”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