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亭里面。
李祺忽然转过头,目光深邃地看向身旁的朱雄英:“英儿,你可曾想过,究竟什么才是治国的根本之道?”
朱雄英微微一愣,放下手中的茶盏,挺直了脊背。这位教父向来言语不凡,每次开口,总能带来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
“经济,这才是真正的治国之道。”
李祺缓缓的开口,开始给朱雄英讲一讲后世普遍盛行的经济论。
后世世界各国最关注的,无疑就是经济。
经济繁荣时,失业率低,百姓收入稳步增长,日子有盼头,自然安居乐业。可一旦经济衰退,实业萧条,收入锐减,百姓的生活便举步维艰。说到底,这世间的太平与动荡,根源都在经济二字。
朱雄英听得入神,眉头微微皱起。在他的认知里,治国靠的是圣人之道,是帝王德行。此刻听着李祺的话,仿佛打开了一扇从未见过的窗。
因为对于这个时代来说,大家根本就很难理解,这治国和经济有什么关系
自从儒家搞出的那套天人感应学说,再加上帝王有意无意推行的神化政策,治国早已经与帝王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国家好的时候应该是君王勤政爱民,勤俭节约,亲贤臣远小人,最好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这才是最好的时候。
国家不好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和君王残暴、穷奢极欲、国有奸佞之类的分不开,反正简单的来说那就是国家兴旺是因为皇帝亲近他们读书人和文臣,国家衰亡是因为君王不好,亲近小人,不重用他们读书人。
总是笔杆子在读书人的手中,不管怎么样都不会是他们读书人的错,错也是错在君王,错在小人的身上。
所以这为君治国之道和什么经济,和什么普通老百姓根本就没有任何关系,毕竟老百姓的是愚昧无知的,是可以不用在乎的。
说到这里,李祺从怀里拿出银锭,在手中轻轻抛接。
“英儿,你想想这银子放在地窖里面,它有什么用?”
朱雄英听后眉头一皱,确实想不到有什么用。
李祺笑道:“什么用没有,既不能吃,也不能用来穿,这银子的作用就是用来花,这银子只有花出钱了,它就能够带动消费,有消费了,自然是就会有更多的人去工作,去创造更多的财富。”
李祺讲的有些口干舌燥,也是讲的比较乱。
不过朱雄英大体上也是多少听懂了李祺所讲的一些后世的经济学的内容和道理。
“以往朝廷没钱,一年的税银也不过才不到三百万两,但是在我们大明的地下埋藏的银子不知道有多少。”
“这些银子对我们大明起到什么作用了吗?没有,它什么作用都没有起到,只是一些疙瘩,被埋在了地窖里面,既不能吃,又不能穿,没有一丝的作用。”
话听到这儿,朱雄英下意识地点了点头。
朝廷以前穷,他还是知道的,如果不是眼前这位教父力排众议,大力开展东海贸易,朝廷还会继续穷下去。
可大明是不产金银吗?
当然不是。
金银都被达官显贵、士绅缙绅藏在了家里的地窖里面!
可是这样一来,对朝廷有什么益处?对百姓有什么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