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指了指她的心口,又指向远方村落里一盏忽明忽暗的油灯。
“我在那里,在每一个伸手拉人一把的瞬间。”
梦醒时,窗外梨花纷飞。
次日清晨,春棠馆收到一封匿名信,无署名,无地址,只有一张地图,标记着西北一处无人知晓的山谷,旁边写着一行小字:
>“此处有泉,色如秋叶,味似陈梅。或可解百毒之源。”
知棠凝视良久,唤来弟子:“备马,我要亲自去一趟。”
“您一人前往太危险!”阿芜已是中年妇人,仍如当年般焦急。
“我不是一个人。”知棠微笑,“我是带着母亲的眼睛,带着所有微光堂的灯火,一起去的。”
七日后,她率队抵达山谷。
果然见一泓清泉自石缝涌出,水流呈琥珀色,空气中弥漫着类似乌梅与甘草混合的气息。取样化验后发现,此泉水富含一种未知矿物质,能显著抑制“替身蛊”残余活性,且对多种顽疾有奇效。
更令人动容的是,在泉眼周围,竟生长着一圈野生海棠??不是寻常粉红,而是通体雪白,花瓣边缘泛着淡金光泽,与春棠馆那株如出一辙。
知棠蹲下身,轻轻抚摸花叶。
忽然,她在花丛根部发现一块残碑,半埋土中,字迹模糊。清理之后,依稀可见四行小篆: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道不行兮终不悔,
>春色满棠待君归。
泪水无声滑落。
她终于明白,母亲当年并非单纯赴死,而是将毕生所学、所悟、所愿,尽数埋藏在这片山河之中。每一处遗迹,每一口泉眼,每一份传承,都是留给她的考题,也是馈赠。
她下令在此建立第十代“微光堂”,命名为“归棠院”,专收孤儿与贫家子弟,教授基础医术与自然观察之道。并在泉边立新碑,刻上母亲的名字,以及那句流传已久的诗句:
**春来不见旧时人,
却见棠花处处新。
若问恩公何处去,
笑指长路有灯痕。**
十年之后,归棠院走出的第一批学生,已在周边七县建立起十四处分堂。他们不称自己为大夫,而叫“提灯人”。
每逢除夕,这些提灯人便会齐聚归棠院,在白棠树下点燃心灯,齐声诵读《医诫录》开篇:
>“凡为医者,必先正心。心不正,则术不精;术不精,则害人甚于刀兵……”
而在遥远的南海,某个孤岛岸边,一位老仆模样的男子每日清晨都会走向海边,朝东方焚香一炷,然后低声哼唱那首江南童谣。海风带走他的歌声,飘向大陆的方向。
谁也不知道,他怀里始终藏着一张泛黄的纸条,上面是孟梁安最后一次清醒时写下的字:
>“若有一天你见到知棠,请告诉她??
>娘没有遗憾,只有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