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燕小说

大燕小说>文豪1983 > 第48章 共同警备区(第3页)

第48章 共同警备区(第3页)

>“前些日子,我让孙子上网查我家老屋还在不在。他说拆了,建了超市。我很难过,可又释然??只要有人还记得那条街,我就没真正迷路。”

>

>“我录了一段话,是用方言唱的童谣。如果哪天有人路过衡阳解放路三十七号,请替我放一遍。也许风能把它吹进地下,让我爸妈知道,他们的崽,活到了八十二岁,一直想他们。”

陈默当场决定,派一名志愿者专程前往衡阳,在原址举行一次“声音归乡仪式”。他们将在现场播放这首童谣,并采集周围居民的记忆口述,制成一份微型声音档案。

会议结束前,林晚站起来说:“这一年,我们收到了一万三千六百二十九份材料,完成了四百七十三次回声对接,促成了五百八十一通迟来电话。但最重要的不是数字,而是那些原本紧闭的心门,开始松动了。”

她看向陈默:“接下来呢?”

他笑了笑:“继续听。只要还有人愿意说,我们就一直听下去。”

元旦前夕,央视邀请“倾听信箱”团队参与一档跨年特别节目。导演希望做个温情短片,陈默却坚持加入真实录音片段。最终播出的五分钟短片里,没有任何配乐,只有十段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年龄的声音交织在一起:

一位父亲说:“儿子,爸不会表达,但你每一次打电话,我都高兴得像个孩子。”

一位女儿说:“妈,对不起,我终于明白你当年为什么总催我结婚??你只是害怕我孤独。”

一位爷爷说:“孙女,爷爷看不见你结婚的样子了,但你要记得,穿婚纱那天,要笑得像春天一样。”

节目播出后,热线电话被打爆。许多观众哭着说:“我们也想留下声音。”

于是,新年第一天,“倾听信箱”正式更名为“中国家庭声音档案计划”,并启动“万家录音”工程??目标在未来五年内,收录十万户普通家庭的真实对话。

立春那天,陈默收到一张明信片,背面印着江南古镇的小桥流水,正面是娟秀的字迹:

>陈老师:

>

>我是苏州评弹艺人沈婉清。看了您的节目,我鼓起勇气给失联三十年的师父录了一段话。我说:“先生,徒儿没荒废手艺,每场演出前,我都会默念您教的开场诗。”

>

>昨天,师母打来电话,说师父听了录音,哭了。他已经阿尔茨海默症晚期,很多事都不记得了,可他说:“小沈的嗓音,我还记得。”

>

>谢谢您让我知道,有些话,哪怕晚了三十年,也值得说出口。

他把这张明信片夹进日记本,翻到空白页,提笔写下:

>1983年,母亲牵我走进图书馆,是为了让我认识世界。

>

>2023年,我用一盘盘磁带,只为帮别人找回那个曾被误解的亲人。

>

>原来所谓成长,不是学会如何飞翔,而是懂得回头看看,是谁一直在地面仰望着你。

>

>而所谓文豪,不在庙堂之高,不在畅销榜单,而在每一个敢于说出“我想你了”的平凡瞬间。

>

>这一年,我没有写出惊世之作。

>

>但我听见了千万颗心的跳动。

>

>这就够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