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燕小说

大燕小说>我真没想下围棋啊! > 第四百八十八章 关于俞邵的真相(第2页)

第四百八十八章 关于俞邵的真相(第2页)

就在这时,后台传来一个沙哑的声音:“想。”

所有人回头。一位中年男人站在幕布边缘,脸上写满风霜,眼里却泛着光。他是女孩的父亲,刚从千里之外赶回。他一步步走上台,蹲下身,抱住女儿。两人相拥而泣。

台下掌声雷动。

视频最后,镜头切至沈砚之。他合上笔记本,站起身,走到舞台中央,对着所有孩子说:“你们知道吗?真正的棋手,不是那些赢最多的人,而是那些即使没人回应,也坚持落子的人。你们今晚的每一句台词,都是在说??‘该我了’。”

他顿了顿,望向镜头,仿佛直视着屏幕外的我:“所以,我们也该继续了。”

视频结束。

我久久无法动弹。泪水早已浸湿键盘,滴落在文档上,洇开一片又一片模糊的墨迹。我终于明白,沈砚之为何总在幕后,为何从不张扬。他不是故事的主角,他是让故事得以发生的人。他修的不只是电路,更是人心之间的通路。

我打开文档,继续写下:

>**《该我了》(续)**

>我曾以为,寻找“民间棋心”是一场孤独的跋涉。直到现在我才懂得,它从来不是一个人的行走,而是一群人的回声。

>每一次“该我了”,都不是终点,而是接力棒的交接。

>当李小川学会“双打吃”,他接住了沈砚之的棋心;

>当失明老人与孙子用声音对弈,他们接住了时间的残局;

>当达日玛老人把妻子留下的白子交给我,他接住了一份跨越生死的托付;

>而当云南的孩子们喊出“你还想下棋吗”,他们接住了缺席多年的父爱。

>这世上最动人的棋局,从不在赛场,而在生活最疼痛的裂缝里。

>它们不成体系,不讲规则,甚至没有对手。

>可正是这些破碎的、不成形的、被遗忘的对弈,拼凑出了围棋最真实的模样??

>它是语言失效后的替代,是距离阻隔时的桥梁,是孤独者为自己点亮的灯。

>我开始整理达日玛老人给的手抄谱。翻译工作极其艰难,幸得一位藏学教授相助。数日后,我们终于破译其中一段批注:

>“棋者,心之迹也。子落无声,意已千里。若世人皆以胜负论道,则大道隐矣。唯静听者,得见棋魂。”

>我将这段话嵌入书稿附录,并附上老人的照片、鱼骨棋的特写、山谷木屋的全景。我还加入了阿?寄来的《棋语》剧照,以及沈砚之坐在观众席的侧影。

>书稿完成后,我把它命名为《听见》。

>编辑看完后沉默许久,最后只回了一句:“这次,我们不做畅销书策划。我们就让它,静静地,被需要的人看见。”

>出版那天,我去了H口。棋桌旁依旧热闹,孩子们换了一批,笑声却一如既往。我蹲下身,从包里取出一枚新磨的白子??是请工匠按鱼骨棋样式复刻的,底部刻着一行小字:“愿落子有声,声声入心。”

>我把它轻轻放在棋盘中央。

>一个小男孩好奇地问:“叔叔,这是谁的?”

>我笑着说:“是一个听了很多故事的人,留给下一个愿意倾听的人。”

>他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拿起黑子,落在星位。

>“该我了。”他说。

>我望着他稚嫩的脸庞,忽然觉得,这一路所有的奔波、泪水、失眠与迷惘,都在这一刻得到了回答。

>回程飞机上,我翻开随身携带的素陶罐,取出那张写着“待启:来自大山的心跳”的纸条。我把它轻轻撕下,换上一张新的:

>>**待启:致所有未曾言说的你**

>>谢谢你,还在落子。

>然后,我将罐中泥土洒向舷窗外。细沙随气流飘散,如同无数微小的愿望,乘风而去,落入未知的土壤。

>手机震动。是沈砚之的消息:

>“下一站,我陪你。”

>我望着云海翻腾,阳光穿透层叠的白色波浪,洒进机舱。

>我回复:

>“好。该你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