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地方不再安全。”林凯说,“我们必须转移教学点。”
“去哪儿?”我问。
“往南三十公里外有个新设立的营地,相对安全。”林凯看向我们,“你们愿意继续留下来吗?”
我们相视一眼,齐声回答:“当然。”
###希望的微光
转移后的教学点设在一个由集装箱搭建的临时教室里。虽然简陋,但至少有遮阳顶和简单的电力供应。
卫燃重新部署了太阳能系统,并优化了课程内容,加入更多实用技能,比如如何正确佩戴口罩、如何洗手、如何识别感染症状等。
“这些知识对他们来说比识字更重要。”他说。
孩子们的学习热情逐渐高涨,家长们也开始愿意送孩子来上课。有时,他们会带来一些自制的小礼物,比如烤木薯、手工编织的帽子,或者一朵野花。
“谢谢你们。”一位母亲将一束干枯的花递给我,“我的女儿现在会写自己的名字了。”
我接过花,心里涌起一阵暖意。
###再一次告别
两个月后,我们的项目初见成效。流动课堂已覆盖四个安置点,超过六百名儿童接受了基础教育。当地人也开始自发组织教学活动,即使我们离开,也不会中断这一切。
临行前夜,村民们为我们举行了一场简朴的送别仪式。篝火旁,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唱着歌,跳着舞,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
“谢谢你们没有放弃我们。”法蒂玛站在人群中,眼中闪烁着泪光,“你们教会了我们,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也要相信未来。”
我举起相机,按下快门,定格了这一刻。这张照片后来被命名为《重生2026》,它不仅仅是一张照片,更是无数人努力的见证。
离开时,我回头望了一眼那片曾经满目疮痍的土地,如今已焕发出新的生机。我知道,我们的努力不会白费,那些种下的希望之种,终将在未来的某一天开花结果。
###归途与思考
回到总部后,我们花了数周时间整理此次行动的数据与影像资料。卫燃更新了人工智能教育系统的版本,使其更加适用于疫情地区;穗穗撰写了一份详细的报告,分析了我们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遇到的挑战及应对策略;阿卜杜勒则策划了一场名为“希望之光”的艺术展,展出孩子们的作品,唤起更多人对灾区教育问题的关注。
我则将一路拍摄的照片制作成第五本摄影集??《瘟疫中的星光》。这本书不仅记录了我们的旅程,也传递了一个信念:即使在最艰难的环境下,只要有人愿意伸出援手,就一定能点燃希望的火花。
正如我们在非洲、南美、中东、东南亚所见证的那样,每一个孩子都有权利接受教育,每一个梦想都值得被尊重。而我们的使命,就是成为那座连接现实与希望的桥梁。
###新的目标
正当我们准备短暂休息时,一封来自北非的邮件又带来了新的任务。那里正在爆发新一轮武装冲突,基础设施损毁严重,孩子们面临失学与流离失所的双重威胁。
我们相视一笑,彼此心照不宣。
“又要出发了?”卫燃笑着问。
“当然。”我举起相机,“这一次,让我们继续记录希望。”
于是,我们再一次踏上旅途,带着经验、带着信念,也带着那份从未改变的初心,走向下一个需要我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