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老师觉得当代文学并没有死?”
“当然,除非人类消亡,文学才会死亡!”
方言眼神坚定,语气里充满着不容置疑。
啪地一声,朱菻看到他拍案而起,目不转睛地盯着他的身影,一时间竟忘记了演戏。
非但是她忘记了,吕乐作为导演,也没有第一时间喊咔,而是任由方言发挥和表演。
镜头中有作家当即提出异议:“方老师这话未免太言之凿凿了吧?”
“不,这是人类文学发展的必然规律!”
方言语气认真道:“且不说全世界,单就我们华夏来说,文学的历史是伴随着人的觉醒而来的。也是随着人的进化而不断进化的,最早是劳动号子,然后是民间神话与传说与民间歌谣,再是文人参与进来的诗歌,大家不妨想想我国先民保存下来的文学,先秦散文两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直到今天,小说依然占据着文学的主流。”
说话间,扫视全场,“文学不会死亡,只可能是某种样式的隐退而另一种样式的兴起,而我们所熟悉的文学样式大致有四种,分别是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纵观人类历史演变,这四种样式已经分别轮过一次,至于后面会不会重新来过,目前都不知道,但未必不会出现新的形式。”
铁宁好奇不已:“能不能再展开来讲讲,到底是什么样的新形式?”
“第一种就是影视传媒,电视剧、电影剧本也可以算是一种文学形式。”
方言道:“还有一种就是现在日益发展的计算机和因特网,在不久的将来跟文学相结合……”
“可纵然如此,文学的诗意、严肃性这些都没了!文学的灵魂已经没有了!”
依旧有人持反对意见,文学的市场化、娱乐化、通俗化淹没了小说的诗意内涵,这种在文学写作中追求“诗意”的慢功夫,已经被时代的“喧哗与骚动”取代,文学渐渐失去了曾经的“光韵”。
“此言差矣!”
方言摇了下头,“只要文学依旧存在,只要人们对于美的内在追求还在,‘诗意’是定然不会消亡的,哪怕只是存在于回忆中,沉淀在想象中,它仍旧能够化作一次次切实的对美好世界的追求。”
“我赞同这个说法!”
石铁生道,“当下的文学的确让人觉得有点失望,但我们应该对未来的文学充满信心。”
两人相视一笑,方言郑重其事道:
“文学就像老树发新芽,形式会变,但根一直扎在生活里呀!”
“哐当。”
就在此时,出神的朱菻一个不留神,倒水的暖水壶碰到了水杯,整个杯子落了下来,摔成碎片。
“咔!”
即便吕乐听得意犹未尽,但还是不得不终止拍摄,接着清了清嗓子,提醒了一句,“朱菻你看王志闻的眼神最好再深情些。”当然后半句话他不可直说,就是朱菻刚才看方言的眼神就够深情。
刘仪伟道:“方老师,待会儿能不能请你接着‘文学不死’的话题往下说?”
方言颔首:“当然可以,我觉得这也算是在回答第二个问题。”
“岩子这话说得不假,文学无论如何都不会消亡,只是衰退。”
石铁生说出了在场大多数人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