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留贞扭头问潘筠:“你们要回三清山过年吗?”
潘筠点头,嘴上却道:“不急。”
的确不急,离除夕夜还有六天呢,大明朝的官都没放假,他们自然也不急。
她决定带小红去找她剩下的尸骨,顺便故。。。
风雪初霁,草原的天空澄澈如洗。几只苍鹰盘旋在高空,俯瞰着这片刚刚经历劫难的土地。帐篷间的炊烟缓缓升起,空气中弥漫着干草与牛粪燃烧的气息。这是春天来临前最后的寒冬余韵。
苏婉儿站在临时营地中央,望着远方连绵起伏的山丘。她身披厚实的貂裘,手中握着一份刚刚送来的信笺。那是从京城传来的最新消息??皇帝陛下已批准了她提出的“北疆重建计划”,并派遣第一批工匠与农技师北上支援。
她轻轻舒了口气,嘴角微微扬起。这一路走来,实在不易。
自从那场暴风雪席卷草原以来,她的使命已经不仅仅是外交谈判那么简单。她不仅要面对敌对势力的威胁,还要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维持大明使团的安全与威信。如今,随着冰雪消融,局势终于趋于稳定,那些曾经对她充满敌意的部落首领们,也开始愿意坐下来倾听她的意见。
“大人。”一名随行官员走上前来,低声禀报,“南边传来消息,说赵元庆将军已率军抵达边境,随时待命。”
苏婉儿微微一怔,随即点头:“知道了。”
她心中清楚,赵元庆的到来意味着什么。虽然朝廷表面上仍坚持和平立场,但李承乾显然并未放松对北方局势的掌控。这位老将的到来,既是威慑,也是保障。
她望向天际,思绪不禁飘回数日前的那场夜谈。
那一夜,她在一间简陋的毡帐中,与几位温和派部落首领促膝长谈。他们谈论草原的未来,也谈及大明的文化、制度与技术。其中一位年迈的长老曾感慨道:“我们并非不愿改变,只是害怕失去自己的根。”
她当时沉默片刻,然后缓缓说道:“真正的强大,不是拒绝变化,而是学会驾驭变化。大明愿意帮助你们,不是为了控制你们,而是希望你们能成为这片土地上真正的主人。”
这句话似乎触动了对方的心弦,也让那位长老最终决定支持她提出的合作方案。
如今,协议即将签署,但她知道,这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与此同时,在数百里外的北疆边境,赵元庆正站在一处高岗之上,眺望着远方的草原。
他身穿厚重铠甲,腰间佩剑寒光闪烁。身后,是一支由三千精锐组成的骑兵部队。他们皆是久经沙场的老兵,眼神坚定,杀气凛然。
“大人,是否要继续向前推进?”副将王德海低声问道。
赵元庆沉吟片刻,摇头道:“暂且按兵不动。陛下有令,除非情况失控,否则不得轻举妄动。”
王德海皱眉:“可若敌人突袭,我军岂非被动?”
赵元庆冷笑一声:“草原上的狼崽子们,现在没那个胆子。他们的内部分裂严重,短时间内不会轻举妄动。况且……”他顿了顿,目光深邃,“苏尚书那边进展顺利,我们只需静观其变。”
王德海若有所思地低下头。
就在这时,一名斥候策马疾驰而来,在赵元庆面前翻身下马,单膝跪地禀报:“报告将军!发现敌方密探潜入我军营地,已被擒获!”
赵元庆神色一冷:“带上来。”
不多时,一名被五花大绑的男子被押至众人面前。此人衣衫褴褛,脸上满是污垢,但从其身形和步伐来看,显然是训练有素的战士。
赵元庆上下打量着他,语气平静:“你是谁的人?”
那人咬紧牙关,不发一言。
赵元庆冷笑一声:“看来是个硬骨头。”
他转头看向王德海:“把他带下去,好好‘招待’一下。记住,别让他死了,我要亲自问话。”
王德海领命而去。
赵元庆望着远处的草原,心中暗自思索:这场风暴虽已过去,但草原上的暗流,远未平息。
而在京城皇宫深处,李承乾正独自一人坐在御书房内,案前摆放着一卷尚未批阅的奏章。
窗外春意渐浓,桃花初绽,微风吹过,带来阵阵清香。然而,他的眉头却始终未曾舒展。
他知道,草原的局势虽已暂时稳定,但隐患依旧存在。尤其是那些反对改革的保守派,他们并未真正消失,而是在暗中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陛下。”一名太监悄然走入殿中,低声道,“京外密探来报,近日有人在城中秘密联络旧部,疑似与草原叛乱者有关。”
李承乾缓缓抬起头,目光如炬:“查清是谁主使了吗?”
太监摇头:“尚未查明,但已有线索指向礼部右侍郎陈廷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