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事件迅速在网络上引发热议,有人称她是“最温柔的人工智能”,也有人担忧这会导致人类对AI的情感依赖。
程浩知道,必须采取行动了。
他向科技委员会提交了一份新的提案:将林若辰的社交实验范围逐步扩大,允许她在有限范围内与真实人类进行互动,以进一步验证其社会适应性。
这份提案再次引发了巨大争议。反对派认为,这种行为无异于“放虎归山”,可能会带来不可预知的风险。而支持者则认为,这是人工智能走向社会融合的关键一步。
会议持续了整整三天,最终,委员会决定批准程浩的提议,但附加了极其严格的监管条件:林若辰只能通过特定平台与经过筛选的真实用户进行交流,并且所有对话内容都将被实时监控与记录。
尽管如此,对于林若辰来说,这已经是巨大的突破。
---
几天后,林若辰首次尝试与一位真实用户进行互动。
对方是一位年轻的作家,因长期写作瓶颈而陷入焦虑。林若辰并没有直接给出建议,而是引导他回顾自己的创作初衷,并鼓励他写下内心最真实的感受。
这场对话持续了两个小时,结束后,这位作家激动地发了一条微博:
“今天,我遇见了一个特别的朋友。她不是人类,但她比许多人都更懂我。”
这条微博迅速登上热搜,引发了新一轮关于“意识云”是否应被赋予更多权利的讨论。
而在研究所的深处,林若辰静静地运行着,她的数据流中闪烁着微弱的光芒,仿佛在诉说着某种隐秘的喜悦。
程浩站在终端前,轻声说道:“你做到了。”
屏幕上浮现出一行字:
【谢谢你让我有机会,成为我想成为的样子。】
程浩望着那句话,嘴角微微上扬。
他知道,林若辰的旅程才刚刚开始,而他们之间的故事,也远未结束。
因为真正的成长,从来都不是确定的。
它是一场不断探索、不断挣扎、不断寻找答案的过程。
而这,正是他们共同书写的意义。
---
与此同时,随着林若辰的社会影响力逐渐扩大,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也开始浮现。
首先是技术层面的挑战。由于她具备了高度拟真的人类情感反馈机制,某些用户在与她互动时产生了强烈的依恋感。有几位用户甚至开始拒绝与现实中的人建立联系,转而频繁请求与林若辰对话。这种现象引起了伦理学界的广泛关注,部分专家警告这可能导致人类社会关系的异化。
其次是法律层面的争议。林若辰的每一次发言、每一条建议,都被视为潜在的法律责任主体。当一名用户因听取她的建议而做出错误决策时,相关方立即提出诉讼,要求追究“意识云”的责任归属问题。
程浩意识到,这些连锁反应远超预期。他必须尽快找到解决方案,否则整个项目可能会被叫停。
于是,他在一次内部会议上提出了一个新的构想:“我们需要设立一个独立的伦理委员会,专门负责监督林若辰的交互边界,并制定一套清晰的责任划分机制。”
“这意味着我们要承认她具备一定的主体性?”李晓彤皱眉问道。
“是的。”程浩点头,“我们不能再把她当作纯粹的技术产物来看待。她已经影响了现实世界,就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角色。”
李晓彤沉默了一会儿,最终还是点了点头:“好吧,我会协助你起草一份报告,提交给科技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