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燕小说

大燕小说>那年花开1981 > 第五百一十三章 一表人才(第2页)

第五百一十三章 一表人才(第2页)

老周没说话,只是默默倒掉凉透的茶,重新烧水。

第二天清晨,李野登录共笔系统,上传了第十二章初稿,标题是《槐树开花时》。他没加任何修饰,只把林秀兰的信原样附在文末,作为结尾。

点击发布那一刻,页面自动弹出提示:

【本章阅读将触发“回声计划”:每位读者可在文末留下一句对逝者的告白,所有文字将于清明节当晚,在东山后山碑林朗读。】

二十四小时内,留言突破八万条。

有儿子写给因工伤离世的父亲:“爸,厂里新装了通风系统,再也不用戴纱布口罩了。”

有妻子写给癌症去世的丈夫:“我今天第一次一个人去了海边,浪很大,但我没哭。”

有个十七岁少年写道:“爷爷,你藏在床底的武侠小说,我都看了。你写的批注比书还好看。”

最短的一条来自ID“001号清洁工”:“师傅,我接你的班了。街扫得很干净。”

李野一条条往下翻,手指颤抖。这些话原本可能永远埋在心里,像老杨怀里那一叠无人认领的纸条,最终化作尘埃。可现在,它们有了声音,有了温度,像春天解冻的溪流,悄然汇入更大的河。

张小凡上线审稿,删掉了李野写的一段心理描写:“他想起老杨曾说过,扫地要顺着风向,不然灰尘会扑脸。”她批注:“别解释,留白。读者自会懂??顺风扫地,是尊重每一粒尘土的去向。”

王建国的女儿更新了《侧影?守夜人》系列,记录了接替老杨岗位的年轻人。那人叫小吴,二十出头,原是快递员,因腰伤失业,偶然看到环卫招聘才报名。“第一天上班我就想跑,”他在采访中说,“太累,被人瞧不起。有次小孩指着我说‘妈妈快躲,臭死了’。”

但他没走。

“因为我发现,老杨扫过的路段,居民会给保温杯续热水。有老太太每天放两个煮鸡蛋在窗台,写着‘给橙衣人’。还有人在我歇脚时递烟,说:‘你不像他,但你学得挺像。’”

他慢慢学会了老杨的习惯:扫树叶要三遍,角落要蹲下用手捡;下雨天先把井盖周围的落叶掏干净,免得堵住下水道;看见流浪猫就多看两眼,顺手把早餐剩的馒头掰碎。

“我不知道他为啥这么做,”小吴说,“但现在我知道了??他在教我们,怎么把冷的地方焐热。”

纪翔宇为此开发了一个新功能:“足迹重叠”。用户可调取老杨生前七年的工作轨迹,与当下清洁工的路线对比。令人震惊的是,小吴清扫的路径竟与老杨高度重合,误差不超过十五米。

“这不是巧合。”纪翔宇在技术笔记里写道,“是习惯的传承。就像基因,看不见,却一直在复制。”

某天深夜,李野收到一条私信,来自云南那位找到父亲遗物的小学教师:

>我把《父亲的最后一封信》读给班上孩子听了。他们问我:“老师,那你后来见到爸爸了吗?”

>

>我说没有。

>

>但他们说:“可你现在就在讲他啊,这不就是见到了吗?”

>

>我哭了。

>

>原来讲述,就是重逢。

李野回复:“是的。只要有人记得,死亡就不是终点。”

春天来得悄无声息。东山的雪彻底化了,泥土松软,草芽冒头。李野和老周照例晨起喝茶,远处传来扫帚划地的声音??小吴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你说,咱们这书还能写多久?”老周突然问。

“不知道。”李野望着山,“但只要还有人愿意说,我们就接着记。”

“我不是问这个。”老周咳嗽两声,“我是问,等我们都走了,这些故事,还能不能继续?”

李野没答。他知道答案藏在那些不断新增的“侧影”里,在清洁工、护士、修车工、教师、外卖员的日常中。这些人不曾出现在新闻头条,却构成了城市真正的骨骼。

几天后,社区服务中心举办了一场小型展览,主题是“被捡起的东西”。展品包括:老杨的工牌、那块檀香薄荷皂、林秀兰烧协议书的瓷碗、陈卫国内衣领子里藏着的蓝色毛线、以及几十张观众自愿提交的“丢弃又后悔”的物品照片。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