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对方选手看到建华已经连续的赢了他两球,这让他不由的眉心紧蹙。
即使是这样,依旧不能够改变他想努力追上建华。
现在由建华球,球的时候建华开始用他这惯用的球方式。
建华左手将乒乓球高高抛起,黄白相间的小球在灯光下划出一道近乎垂直的轨迹。
就在球到达最高点的瞬间,他的右手腕突然像弹簧般抖动,球拍以45度角擦过球的底部。
“嗤——“
一声轻微的摩擦声响起,球带着强烈的下旋飞越球网。
在过网的刹那,球突然变慢,仿佛被无形的力量拉扯着,划出一道诡异的抛物线。
球落在对方台面时几乎没有反弹,而是贴着台面急下坠,像被磁铁吸住一般。
这个招牌球最致命之处在于第二跳的变化,当对方以为会是个短球准备上前搓接时,球却意外地向前蹿了一小段,正好越过对手预判的击球点。
建华完球后立即后撤半步,右手自然下垂,球拍却保持着随时可以爆冲的预备姿势,眼神如鹰隼般锁定对手的每一个细微动作。
而对手在看到建华出的乒乓球后,立刻进入高度专注状态,身体如弹簧般瞬间绷紧,双眼紧盯球的飞行轨迹,大脑飞计算旋转、度和落点。
小腿肌肉本能收缩,右脚猛地蹬地,身体向左前方窜出,鞋底与地胶摩擦出“吱”的锐响。
右手持拍向后引拍至腰间,拍面自动前倾45度,这是多年训练形成的肌肉记忆,专克上旋。
在球弹至最高点前1厘米时,腰腹突然扭转如拧紧的毛巾释放,大臂带动前臂向前上方暴甩。
拍面“啪”地撞上来球中部偏上位置,胶皮凹陷的瞬间手腕隐秘一勾,给球额外施加了右侧旋。
回球如刀锋般划出弧线,直插建华正手位小三角区域,这是右手持拍者最难快衔接的死角。
同时身体已借反作用力后撤半步,重心落在前脚掌上,像捕食前的猎豹般准备下一板爆冲。
对手的瞳孔在击球时微微收缩,倒映着乒乓球表面因高旋转产生的模糊纹路。
左肩比右肩低5度,这是为应对建华可能的变线而预留的肢体欺骗姿态。
整个过程不过。8秒,乒乓球在台面上炸开一声短促的“嗒”声,如同秒针划过表盘的轻响。
建华的身体在。3秒内完成判断,左腿肌肉纤维瞬间爆出287牛顿的蹬力。
球鞋橡胶底与地胶摩擦出“吱“的锐响,他的右手在空气中划出一道违反人体工学的折线,那本该是正手位防守动作的轨迹,却在最后14秒突然翻腕变招。
球拍接触球的刹那,胶粒群以不同步的节奏凹陷。
最外侧的颗粒被挤压成45度角,将旋转能量转化为向上的弹射力。
球体在脱离拍面时产生了罕见的马格努斯科安达叠加效应,划出一道先下沉后上扬的复合弧线。
对方选手注意到他食指第二关节在击球时有。5毫米的位移,大脑皮层立刻调取预存的战术记忆,身体比意识快。2秒做出反应,右手腕尺偏角度增加3度,拍型从82度调整为79度,这个细微调整让回球在空气动力学层面产生了质变。
球擦网时的转达到612转分,在网带上沿制造出肉眼可见的颤动。
落台瞬间,球体与台面胶层生非弹性碰撞,原本该向前冲的动能被旋转吞噬,变成一记违反常规的“急刹球“。
观众席爆的惊呼声形成17分贝的声浪,而建华的耳膜只捕捉到球体第二次弹起时,与空气共振产生的132赫兹低频,那是建华擅长的爆冲弧圈球独有的声纹特征。
小腿腓肠肌已经提前。4秒进入预收缩状态,就像西部片里在枪响前就看清弹道的快枪手。
对方选手的瞳孔骤然收缩,视网膜上残留的球影尚未消散,身体却已本能地做出反应,左膝微曲,重心如液态金属般瞬间前压,右脚尖在地胶上碾出半圈细密的纹路。
“啪!”
球拍与球的接触点偏离理想位置3。2毫米,但手指的触觉神经敏锐地捕捉到了胶粒的异常震颤,这是建华精心调制的“二次旋转”,球体在飞行中途因空气阻力突然改变自转轴,如同被无形的手轻轻拨动。
糟了,假弧圈!
对方选手心里想着,同时他手腕骤然内旋,前臂肌肉纤维以近乎撕裂的强度紧急制动,硬生生将拍面角度从75度扳回82度。
“嗤——”胶皮与球体摩擦的声响像刀锋刮过玻璃,回球划出一道违反物理直觉的“Z”字形轨迹,先向右急拐,又在过网后诡异地向左回弹。
观众席的惊呼如潮水般炸开,但耳畔只剩下自己急促的呼吸声和球鞋与地胶摩擦的锐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