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总也有新的事情。
才过了年没多久,林棠怀孕了。金家老三两口子一上班,工资和粮食配额也就都有了。王竹兰正式退休,但其实她并不带孙子。老大和老二家得孩子,人家放到单位的托儿所,孩子吃的更好。而且,中午的时候,父母还都能去看看。
一大早上,天刚蒙蒙亮,王竹兰就起床,拿着粮票和钱去国营食堂门口排队,这里早起有炸油条,队伍排那么长,排到跟前她只买三根。
一根给公婆,两人从中间分开,一人吃半根。一根给刘千山,她身体不好,需要补养,长时间没油水的不行,油条吃着吧。
还剩下一根,她拿着走七八分钟,过去拿给桐桐。不说去年因为老大、老二家得孩子小,为了给孩子弄奶粉贴进去的,就是老三家两口子回来,老四家也给补贴了不少。
而今自己退休了,老四每月拿十块钱和五斤粮食补给自己,这是悄悄给的。顾虑的是老大老二有孩子,没那么宽裕;老三又才回来,这安家费钱着呢。
就他负担小,收入相对好一些,给的孝敬钱。
孩子给了,她就接了。接了想办法再给补贴回去吧!所以,早起买一根油条,把老爷子自己磨的豆浆灌到水壶里,就给桐桐送去了。
一早起来,这一片现在好生热闹,人来人往,进进出出的。
这家属院认识王竹兰的人多了,都知道这是金厂长的妈,所以,谁不热情呢?
一进楼,就有人热情的帮着拎篮子:“大娘,我帮您拿上去吧。”
不等王竹兰拒绝,人家拿走了:其实轻飘飘的,就一根油条,一壶豆浆。
“哟?您得起多早才能排上?”
“退休了,又没什么事!”王竹兰说着,二楼几句话的功夫这不是就到了吗?
王小草从三楼下来,找闫文静拿点药,闫文静这边有给孩子用的常备药,就见人家婆婆早起排队给买豆浆油条。
桐桐打着哈欠给婆婆开门,看见王小草拿着个小碗,就知道这是又病了,“又拉肚子了?”
“是啊!这孩子能磨死我。”
桐桐听的都愁,现在的药都是片片,给孩子喂,得把药片碾碎,苦的跟啥一样,用水活了,用勺子给送到嗓子眼。孩子能不哭吗?
一哭就吐,本身吃的就不好,一吐半天都不吃,这身体怎么可能好?
桐桐就说:“打听个中医,给孩子肚脐眼塞上药试试。”这么一点大,孩子受的那个罪呀,真是叫人不忍。
王小草应了,上楼去了。
王竹兰进了屋子,桐桐把门一关,王竹兰才说:“没结婚以前,那也是长的算是有福气,肉乎乎的!现在再看,又黄又瘦。”
吃不好、休息不好,劳神劳力的,比桐桐老相十岁的样子。
桐桐脸没洗牙没刷,早饭来了。
等洗漱出来,豆浆有两碗,油条却只有一根。
四爷:“……”
桐桐看王竹兰:“妈,咱不至于。”好容易排到了,多买几根怎么了?她去厨房,把二合面的馒头切成丁,打了两个鸡蛋搅拌在一起,再切些葱花,炒了个馍花,再冲了一碗麦乳精,“妈,吃饭!”
王竹兰:“……”下回迟点来,吃了早饭,等老四上班了再来送。
她问桐桐:“今年的演出是不是能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