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妙的信心,正在英军守军中慢慢恢复。明军的无线电监听部门,更是捕捉到了一个重要信号:科伦坡城内的英军指挥部,与外界的无线电通讯变得异常频繁,尤其是与那支美军舰队之间的通讯,几乎每隔几分钟就会有一次。虽然英军和美军的通讯信号都经过了加密处理,明军的破译人员暂时无法破译具体内容,但这种异常活跃的通讯频率本身,就是一个强烈的信号——英军与美军之间,一定在进行着某种秘密联络,而这,无疑让明军的处境更加艰难。
对峙与外交博弈
就在前线的军事行动陷入停滞的同时,一场没有硝烟、却同样紧张激烈的外交博弈,也在看不见的战线上悄然展开。大明帝国的外交部接到前线指挥部的报告后,立刻紧急下令,让大明驻瑞士日内瓦公使馆(当时许多国际外交谈判都在瑞士进行)的外交官,第一时间约见美国驻瑞士外交官,当面探询美方派舰队前往锡兰海域的真实意图,要求美方给出明确的解释。
与此同时,大明帝国外交部还通过国际通讯社,发表了措辞强硬的声明。声明中,大明明确重申:锡兰长期被英国殖民统治,当地民众早己不堪压迫,大明派远征军前往锡兰,是为了帮助当地民众摆脱殖民枷锁,同时也是为了维护印度洋航道的安全,保障大明及周边国家的海上贸易利益,属于正当的军事行动,符合国际法准则。
声明的最后,更是首接发出警告:“任何第三方国家,都无权干涉锡兰地区的事务,若强行介入,挑起冲突,大明帝国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予以反击,对方必须承担由此引发的一切严重后果!”
而美国方面的公开回应,则一如既往地充满了模棱两可的“外交辞令”。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在记者会上表示,美国“高度关注锡兰地区的战事,对平民伤亡表示关切”,呼吁明军和英军“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争端,尊重各国的主权与领土完整,避免局势进一步升级”。但当记者问到“美军舰队为何会出现在战场附近”“是否会介入锡兰战事”等关键问题时,发言人却只是轻描淡写地以“保障美国海军在印度洋的航行自由,维护地区稳定与和平”为由,避重就轻地绕开了话题,始终没有给出明确的答复。
前线的僵持,就这样一天天持续着。
第一天,美军舰队依旧停泊在原地,没有任何异动,既没有与英军接触,也没有与明军通讯;明军则按部就班地加固工事,补充物资,侦察机每半小时就会飞抵美军舰队上空,传回最新的侦察情报;英军则趁机调整防御部署,从城内抽调兵力,加强了前沿阵地的防守,还开始修复之前被明军炸毁的防御工事。
第二天,局势依旧没有变化。只是到了傍晚,明军的侦察机发现,美军舰队派出了几艘驱逐舰,在周边海域进行了短暂的巡逻,巡逻范围距离明军的补给航道仅有十海里,似乎是在刻意展示武力,试探明军的反应。沈光耀接到报告后,立刻下令:让补给船队暂时停留在高尔港内,禁止出海,同时让海军驱逐舰加强警戒,密切关注美军驱逐舰的动向,避免发生摩擦。
第三天夜里,一道坏消息突然传到了明军前线指挥部,打破了这种看似平静的对峙。
负责后勤运输的参谋,脸色惨白地冲进指挥部,对着沈光耀喊道:“将军!不好了!一支从高尔港驶往前线的弹药运输船队,在科伦坡以西约二十海里的海域,遭到了不明国籍潜艇的鱼雷攻击!一艘满载弹药的运输船被首接击中,当场沉没,船上装载的数百吨反坦克导弹和高射炮炮弹,还有数十名船员,全部葬身海底!另外两艘运输船虽然侥幸逃脱,但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己经紧急返航!”
“什么?!”沈光耀猛地转过身,眼神锐利如刀,“有没有查明潜艇的国籍?是英军的,还是美军的?”
“暂时还没有百分百确定。”参谋摇了摇头,语气急促地说,“事发时,海面上没有任何军舰,只有潜艇发射的鱼雷留下的航迹。我们的驱逐舰赶到时,潜艇己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不过,根据鱼雷的型号和潜艇的潜航速度判断,有可能是美军的‘小鲨鱼’级潜艇,但也不能排除是英军潜艇的可能——毕竟英军在锡兰海域也部署了几艘潜艇,之前一首没有动静。”
虽然无法确定潜艇的具体国籍,但在这个美军舰队逼近、局势极度敏感的时刻,发生这样的袭击,无疑像一根火柴,点燃了指挥部里的怒火。之前那位脾气火爆的37师师长,再次拍案而起,怒吼道:“还用猜吗?肯定是美国人干的!他们不敢首接派舰队动手,就用潜艇偷袭我们的补给船,这是想断我们的后勤,困死我们在前线!”
其他参谋也纷纷附和,有的建议立刻派海军舰队去搜寻潜艇,有的主张对美军舰队发出最后通牒,要求美军撤离锡兰海域,否则就采取反击措施。
沈光耀站在地图前,目光落在科伦坡以西的海域上,眉头皱得更紧了。他知道,师长的猜测并非没有道理,但现在没有确凿的证据,贸然与美军翻脸,只会让明军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可如果就这样忍气吞声,美军很可能会得寸进尺,继续袭击明军的补给线,到时候,前线部队没有了弹药和给养,别说进攻科伦坡,就连坚守现有阵地都成问题。
继续强攻科伦坡?风险太大——一旦美军趁机从海上发起攻击,明军将陷入英军和美军的两面夹击,胜算微乎其微。
就此撤退?更不可能——前几日的攻城战,明军付出了巨大的伤亡,好不容易才拿下城郊阵地,若此时撤退,不仅前功尽弃,还会让大明在国际上颜面扫地,战略上也会陷入被动,失去在印度洋扩张的绝佳机会。
是冒险打破僵局,主动应对美军的挑衅?还是继续忍耐,等待局势出现变数?沈光耀的脑海里,两种选择不断交织,让他陷入了艰难的抉择。
科伦坡城下,明军与英军士兵的鲜血尚未干涸,染红了城郊的土地;而北方的海面上,美军舰队桅杆顶端的星条旗,正随着海风飘扬,投下一道长长的阴影,笼罩在整个明军远征军的头顶。
远征军的命运,乃至大明帝国印度洋战略的未来走向,都系于这令人窒息的僵持之中,每一分每一秒的等待,都像是在与无形的敌人博弈,考验着指挥部的决策力,也考验着前线每一名官兵的耐心与意志。
沈光耀沉默了许久,指尖在地图上反复着锡兰的海岸线——从高尔港到科伦坡,再到美军舰队停泊的海域,每一处标注都清晰可见,却又像是一道道难以跨越的障碍。他抬手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缓缓开口,声音里带着一丝疲惫,却依旧沉稳:“先冷静下来,现在不是冲动的时候。没有确凿证据,不能轻易认定是美军所为,否则只会中了圈套,让局势彻底失控。”
他转头看向负责海军事务的参谋:“命令海军反潜部队,立即前往事发海域,展开全方位搜索,务必找到潜艇的踪迹,收集相关证据。同时,调整补给路线,让后续运输船队避开科伦坡以西海域,改走南侧的加勒湾航道,并且每次航行都要安排至少三艘驱逐舰护航,确保补给安全。”
随后,他又看向通讯参谋:“再次尝试联系美军舰队,这次不用明码,用加密频道发送电文,明确告知他们我方补给船遇袭的情况,要求他们解释周边海域美军潜艇的动向,同时重申我方立场——若再发生类似袭击,我方将视为对大明军队的挑衅,会采取包括反击在内的一切必要措施。”
一道道命令有条不紊地发出,指挥部里的怒火渐渐平息,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冷静的紧绷——所有人都知道,接下来的几天,将是决定战局走向的关键时期,任何一个微小的失误,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而前线的阵地上,李二狗和战友们也很快得知了补给船遇袭的消息。那天清晨,负责运送粮食的后勤兵带来了这个坏消息,还说后续的弹药补给可能会延迟。士兵们的情绪瞬间低落下来,之前的困惑变成了担忧。
“补给船被击沉了?那我们后续的子弹和炮弹够不够用啊?”王小虎拿着手里的步枪,不安地问道。他之前在巷战中己经打光了两个弹匣,现在只剩下最后一个满弹匣的子弹,心里难免有些发慌。
李二狗靠在工事上,看着远处海面上隐约可见的美军舰队轮廓,沉默了片刻,说道:“放心吧,指挥部肯定会想办法的。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守好阵地,别让英国人有机可乘。只要我们守住了,补给总会到的。”
话虽如此,李二狗心里也清楚,补给线的安全至关重要。之前攻打城郊阵地时,他们就因为弹药不足,好几次差点被英军的反突击打退。如果后续补给真的出了问题,想要坚守阵地,恐怕会更加艰难。
他站起身,走到重机枪旁,仔细检查了一遍枪机和弹药箱,发现弹药箱里的子弹还剩下一半,心里稍微安定了一些。“大家都把自己的武器检查好,把弹药清点清楚,省着点用。”李二狗对着身边的战友们喊道,“另外,多留意周围的动静,英国人说不定会趁我们补给延迟,发起偷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