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燕小说

大燕小说>本王的科技树长歪了 > 砲械困局(第3页)

砲械困局(第3页)

赵楷瞬间明白了。这是掺沙子、分权、监督!皇帝既要他用,又要防他!将他的研发纳入集体领导的框架下,避免他再“独断专行”、“行险侥幸”!

虽然掣肘增多,但毕竟保住了研发的机会!

“臣……领旨!定当吸取教训,谨慎行事,与同僚精诚合作,以报天恩!”赵楷咬牙应下。

很快,“砲械革新会”成立,工部一位侍郎任正提举,赵楷和军器监一位大匠任副提举,成员来自各方,鱼龙混杂。

会议一开始,就充满了扯皮和推诿。工部的人强调稳妥,主张在旧砲基础上小修小补;军器监的人炫耀经验,对赵楷的“新法”嗤之以鼻;各大匠坊的代表则关心利益分配。

赵楷的设计方案被反复质疑、修改、拖延。

他感到寸步难行,心力交瘁。

然而,就在一次激烈的争论中,军器监一位一直沉默的老匠师,在看完赵楷那份失败的“震虏砲”结构图后,忽然开口道:“赵副提举的设计,砲梢受力之处,似可加装铁箍预紧,或可增其韧劲,防其崩裂?”

老匠师的话,如同黑暗中划过的一丝亮光!

预紧力!加强箍!这是结构设计里常见的增强局部强度的方法!

赵楷猛地一拍脑袋!自己只顾着整体结构优化,却忽略了局部强化的土办法!这些老匠师的经验里,蕴含着宝贵的智慧!

他立刻放下争执,虚心向老匠师请教铁箍加固的工艺。

有了共同话题,会谈的气氛微妙地发生了变化。其他匠师也开始贡献一些“土办法”:哪种木料纹理适合承压?哪种榫卯结构更耐冲击?如何用桐油浸泡增加木材韧性?

赵楷认真倾听,记录,将这些经验之谈与他那点可怜的理论知识相结合。

他意识到,或许,真正的出路不在于设计出多么超前完美的砲械,而在于如何用现有的、相对可靠的技术和材料,通过结构和工艺的优化,做出性能提升最大化的产品!

他调整了思路,不再追求“震虏砲”那种一步到位的设计,而是回归到更现实的改进型配重砲上。

他综合了各方的意见,重新设计:采用更保守但也更可靠的砲梢比例;关键部位全部加装熟铁锻造的加强箍;采用更稳固的三角支架;优化配重筐的设计便于调整;释放机构则采用相对简单可靠的改进型……

新方案提交“砲械革新会”审议时,虽然仍有争论,但反对声小了许多。因为新方案吸收了不少传统智慧,显得不再那么“离经叛道”。

方案最终获得通过。

新一轮的试制开始。赵楷亲自监督每一道工序,严把材料关,尤其是加强箍的锻造和安装。

数月后,新砲试射。

这一次,砲体稳如泰山!发射顺利!射程达到三百五十步!威力巨大!

虽然精度依旧感人,但可靠性和威力得到了质的提升!远超现役任何砲械!

试射成功!“镇远砲”正式定型,量产列装!

捷报传回,皇帝大悦,下旨嘉奖“砲械革新会”一干人员。赵楷官复原职,赏赐有加。

王貺等人悻悻闭嘴。

经此一役,赵楷深刻地认识到:科技树的生长,不能脱离时代的土壤。有时,接纳传统智慧,进行渐进式改良,比好高骛远的“颠覆式创新”更有效,也更“稳妥”。

他的“歪楼”科技树,在经历了这次惨痛的失败和反思后,似乎找到了一条更加接地气、也更可持续的生长路径。

然而,就在他准备沿着这条“稳妥”之路继续前进时,一个来自遥远南方的消息,却再次将他的目光,拉回到了那被封印的、关于“材料”的执念上。

消息是狄明月带来的,源自她家商队在南方的见闻。

“赵楷!听说广南西路那边,有种叫‘糖漏’的怪东西!”狄明月比划着,“说是熬糖时,糖浆流经一种特殊的‘漏泥’(可能是富含硅藻土的白色粘土),就能变得格外洁白!那漏泥……听说特别细滑,跟别处的土不一样!”

赵楷起初并没在意,随口应道:“熬糖?跟我们有啥关系……”

但忽然间,他如同被闪电击中,猛地僵在原地!

糖漏?白土?特别细滑?

一个尘封已久的名词,如同惊雷般在他脑海中炸响——硅藻土?!

耐火材料!绝热材料!甚至是……早期过滤材料和吸附剂?!

如果真是硅藻土……那对于高温炉窑、金属热处理……意味着什么?!

他的心脏,骤然狂跳起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